林毅夫籲港仿星催谷新產業 藉資本科研建灣區優勢 推升人均GDP

林毅夫籲港仿星催谷新產業 藉資本科研建灣區優勢 推升人均GDP

近年星港兩地競爭的討論再次甚囂塵上,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香港人均GDP一度比新加坡高三成,現時星洲卻反超本港三至四成。新加坡追趕速度快,關鍵在於政府積極推動發展新產業,持續計劃下一個目標產業,惟香港在這方面則着墨甚少。他建議香港應效法星洲的成功經驗,利用資本及科研能力優勢,在區域經濟中找到新增長點,才有望追趕新加坡。

鎖定發展亮點及早籌謀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自有紀錄以來,香港人均GDP多數跑贏新加坡,一度超逾30%。然而2004年開始轉變,及至近年,香港明顯已被拋離。林毅夫出席復旦首席經濟學家香港論壇後接受訪問指出,兩地五十至七十年代主要產業均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香港因人口多而享有優勢,但八十年代後,星洲政府積極因勢利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石油化工產業。「產業需要土地,新加坡政府就造島」,在裕廊島(Jurong Island)上提供基建,積極招商引資,吸納世界石化產業主要企業,令收入攀上一個台階。

其後,新加坡政府並沒有安於現狀,看準生物製藥行業為下一個重點產業,於2000年發布國家生物醫藥策略。林毅夫說,當時新加坡高薪聘請世界生物製藥研發最有影響力的教授,培養出很多研究生及專才。經過十多年建立起人力資源及研發基礎,吸引主要生物製藥研發企業設立基地,推動星洲快速成為世界具競爭力的研發地。

新加坡根據自身比較優勢的變化,鎖定下個新發展產業,了解發展條件、優勢及不足之處,市場與政府共同發展相關產業鏈,令人均GDP上升。林毅夫直言,香港這方面做得較少,製造業轉到內地後逐漸消失,剩下金融業、轉口貿易及旅遊業。雖然金融業一枝獨秀,但一直沒有與發展程度相關的新產業。他說,香港比較具優勢的是資本及研發能力強的大學,製造業則較弱,需結合深圳、東莞等地優勢,若建立具競爭力的灣區,人均GDP追趕星洲指日可待。

大灣區已經談論多年,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認為,科創產業最快能看到實際成果。他表示,關鍵核心技術不完全自主可控,是中國經濟目前最關鍵的問題。在中美博弈下,美國限制科技產品出口,更與盟友合作,預料一段時間內中國發展將出現困難。他預期中國產業升級的方向為關鍵核心技術,如高階製程晶片及其他軟件,亦為香港科創產業的機遇,應與深圳合作做好河套地區發展。

內地晶片升級提供機遇

不過,大灣區內存在不同制度,難免造成政策限制。張軍估計,未來粵港澳稅收接軌或成大趨勢,科創產業發展面對新加坡及其他地區激烈競爭,建議應參照國際標準。現時內地稅制以漸進稅主導,亦有其他稅收,須降低綜合稅率,吸引企業發展。

採訪、撰文:王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