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健康飲食 減鹽僅第一步

【星島日報報道】鹽雖是日常調味料,但攝取過量往往導致心血管疾病。衞生署與午膳供應商合作,在較受歡迎、鈉含量偏高的餐款,比如蜜汁肉片飯、雞扒意粉等,從更改醃肉配方、減少使用調味料、減少醬汁等着手「減鹽」,使每個飯盒平均減鈉近一成,味道卻沒明顯轉淡,以不着痕迹的方式改善學生健康。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指在午膳減鹽僅踏出一小步,更重要是讓學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衞生署的「午膳減鹽」計畫今年全面實施,向逾四百所小學提供減鹽餐款,目標每年減鈉半成,十年內每個餐盒減至不多於五百毫克鈉。有別於以往校園健康飲食計畫,今次從午膳供應商着手,要求供應商循醃肉、烹煮、分餐多個步驟減鈉,包括更改醃肉配方、減少使用調味料、分餐時減少醬汁分量等,並承諾每月提供百分之二至九成的減鈉餐款,「源頭減鹽」新學年將有四百四十所小學受惠,覆蓋全港七至八成的小學。 有教育界友好指,以往校園健康飲食成效不彰,與學生飲食習慣有關,「以往餐款太明顯,學生都知道『ABC餐』是一般餐,『D餐』是沒味道的『健康餐』而不選,口味也難改變」,今次計畫來得不着痕迹,成效更易達到,但友好坦言要在學校推行營養午餐,這無疑只是小步子,反觀不少人推崇日本做法,立法訂明學校須有營養師駐校,與班主任合作向學生教授「膳食指導課」,在校內亦專責營養與食物安全工作,甚至針對肥胖、偏食、食物過敏的小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由辦學團體為多所屬校設立營養師,針對學生的膳食問題,未嘗不可。」 本港學生雖明白「健康飲食金字塔」,但對午膳的營養成分,甚至包裝食物的營養標籤,並非全然了解。友好坦言可參考日本的做法,規定學校午餐須標明營養成分,同時利用午膳時間,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知識,「本港往往為了小息與補課而壓縮午膳時間,莫說營養教育,就連慢食文化亦是知易行難。」 本港把營養管理交給午膳供應商,有可能因市場考慮而扭曲。其實飲食習慣需要每天建立,學生留校午膳比例甚高,始終學校與教師須在學生健康上有所角色,怎樣發揮最大效果,相關部門與學界得花點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