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彥:香港民主派35+初選結果的三重解讀

香港民主派於7月11至12日進行立法會選舉「35+初選」,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第一場公民投票,這場投票一波三折——投票前,新上任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指民主派初選可能有違國安法,其後多個政府部門放言炮轟,更明言將向協助參選投票的區議員作出行政追究;投票日前一晚(7月10日),香港警方以「電腦懷疑殘留警員資料」為由,上門搜查主辦初選的「香港民意研究所」,警方指「檢查了一些電腦記錄以協助調查電腦系統懷疑被入侵案」;連日事件引起民間高度關注,至投票日,全港逾60萬人到約250個服務站投票,佔全港登記選民人數13%,遠超主辦方原先預估的17萬人,選舉結果在7月13日公布,中聯辦當晚發表聲明,「嚴厲譴責反對派策動非法初選,破壞選舉公平,涉嫌觸犯國安法」,7月14日港澳辦繼發聲明,指支持查辦。

負責統籌這次民主派初選的協調人是不久前出獄的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庭。由於香港立法會長期存在建制和反對派力量結構性不平衡的情況,早在上一屆立法會選舉(2016年),戴耀廷就推出「雷動計劃」,主張民主派要在選舉中協調,但敗興而歸;今年政治氣氛有變,泛民主陣營同意進行協調初選,「35+」的想像即為該陣營爭取在立法會70席中拿下至少35席,來打破歷史上民主派從未能在議會中議席過半的紀錄。

2020年7月12日,市民在大埔的票站排隊,趕在民主派35+公民投票結束前投票。
2020年7月12日,市民在大埔的票站排隊,趕在民主派35+公民投票結束前投票。

然而,泛民主陣營的各黨派和素人候選人其實也各有打算,「35+」的另一個想像,是若民主派能夠奪得過半議席,將會否決當屆立法會要通過的第一筆財政預算案,以迫使特首解散議會,觸發憲政危機,以民意倒逼國際向北京施壓。這也成為了初選前期陣營內部爭執最大的地方。依據對這一點的不同立場,又粗略有三種意見,「傳統民主派」不置可否,願意這樣做的參選人稱自己為「抗爭派」,「本土派」則一貫與民主派有路線上的分歧。

帶著這些問題,是次初選還是舉行了,戴耀庭指超過60萬市民投票是「香港人在國安法威脅下再創奇蹟」,最大意義在於「團結」民主派內各陣營自2016年大選後碎片化的局面,彌合不同派系間分歧,爭取於議會戰線變被動為主動,加強抗爭運動籌碼。那麼,選舉結果到底如何,反應香港市民支持哪種抗爭想像,對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會產生何種影響?民主派初選結果能夠作出多重訊息解讀:這既是一場香港人反抗國安法的公民投票,也是民主派選民對35+組成的意向投票,亦可看作為一次民主派抗爭路線公投。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715-opinion-hk-primary-turnout/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