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蒂 藝海曇花——名筆論語

香港電影資料館為樂蒂舉辦回顧展,老影迷得以緬懷一番。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簡介)曾肇弘,中文系畢業,遊走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沐浴於文學與電影之間,在科技年代努力尋找前人的足迹。電郵:ericwstsang@yahoo.com.hk。 若不是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樂蒂的回顧展,我茫然不知道今年原來是她的八十歲誕辰紀念。別小看樂蒂的叫座力,很多場放映開售不久便火速滿座及加場,有的觀眾更千里迢迢從台灣、星馬等地前來參與。這位告別人間接近半世紀的大明星,何以至今還有那麼多影迷懷念呢? 只要看過樂蒂的演出,答案不難發現。樂蒂標致的五官、清麗的外表、脫俗的氣質,自是一見難忘。過去我嘗以為王祖賢已經是永遠的小倩,近年看回李翰祥導演的《倩女幽魂》,才驚覺樂蒂演的小倩更加「仙氣」逼人,活脫脫像從古代仕女圖走出來的,「古典美人」果然名不虛傳。 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女星當道,像邵氏、電懋以至左派的長城、鳳凰等大型電影公司,均紛紛效法荷里活建立明星制度。他們深明「百貨應百客」的道理,旗下的女演員各具不同的獨特形象及看家本領,有的像小家碧玉,有的青春活潑,有的成熟大方,有的性感風騷……不過,無論屬於哪一類型,昔日的明星都不像今天那麼「親民」。林奕華說得好,她們都是Larger than Life,要觀眾抬頭仰望、遙不可及的「大女明星」。 相對於「高高在上」的明星,香港社會當時普遍處於貧窮狀態,看電影是升斗市民可以負擔得起的廉價娛樂。大銀幕上的喜怒哀樂,正好讓他們暫且放下現實的重擔,寄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時,這些電影還會去到台灣、南洋及歐美等地區公映,在資訊尚未發達的年代,慰藉了無數華人觀眾的鄉愁。明乎此,自然理解為甚麼今天仍然有一批影迷對逝去的偶像念念不忘。 不得不佩服長城公司總經理袁仰安的才情,過去我只知道他借用了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將原名充滿江南煙雨色彩的楊濛,改為惹人遐想的夏夢,卻原來「樂蒂」也是出自他的手筆。樂蒂原名奚重儀,袁仰安取她的小名「六弟」的諧音,改成這個巧笑倩兮的藝名,確實有點石成金之妙。 然而,諷刺的是,不論戲內戲外,樂蒂也跟「樂」字背道而馳。先說她戲外的現實人生,便命途多舛。父親在她出生前十多天,於上海南京路遭日軍炮彈擊中身亡。身為遺腹女的她,甫出娘胎不久又遭逢「淞滬會戰」,戰爭於是伴隨着她的成長時期。小時候她與家人便住在外祖父顧竹軒經營、位居上海「四大舞台」之首的「天蟾舞台」,到了十一歲,母親逝世後,她便由外祖母照顧。 童年樂蒂怙恃雙失,長大後與陳厚的婚姻亦不如意,婚後五年,她便提出離婚,並決定獨力撫養女兒,開展新生活。可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她卻不幸在寓所香消玉殞,結束其三十一載的短暫一生。 雖說樂蒂的外形宜古宜今,演技能悲能喜,但我總覺得她多愁善感,哪怕是笑起來也略帶苦澀,特別適合演繹悲劇人物。跟同期如林黛、尤敏等其他一線女星相比,樂蒂的銀色旅途並非完全一帆風順。她在長城時期雖說簽約僅兩個月,實習期未滿便獲派參演《絕代佳人》,但之後四年一直只是擔任配角,星運平平。到了一九五七年才在《捉鬼記》首次擔正,飾演向丈夫復仇的少婦。 樂蒂轉投邵氏無疑獲得重用,首作《妙手回春》演繹戲中戲《黛玉葬花》,贏得「古典美人」的美譽後,接連主演的《倩女幽魂》、《花田錯》、《紅樓夢》、《玉堂春》等多部古裝片,皆大受歡迎。《梁山伯與祝英台》更為她帶來第二屆金馬影后的殊榮,是她的事業高峰,可惜大眾的焦點大多投放在飾演「梁兄哥」的凌波身上,後者憑此片瞬間成為萬人迷,風頭一時無兩,反過來原本較她知名、演技精湛的樂蒂卻被冷落了。 一九六四年,樂蒂約滿邵氏後,為了擴闊戲路,於是蟬過別枝加盟電懋。此時葛蘭、尤敏、葉楓等女星已相繼離開電懋,樂蒂照理可以在此大展拳腳。奈何同年電懋主腦陸運濤及多位要員卻在台灣墜機身亡,經此巨變,電懋上下變得一片混亂,創作頓失方向。樂蒂雖然不缺演出機會,但結果還是演出了《金玉奴》、《鎖麟囊》、《嫦娥奔月》、《扇中人》、《紅梅閣》等一連串黃梅調電影。只有王天林導演的《太太萬歲》,才難得讓她卸下古裝,發揮喜劇才華,以家庭主婦與摩登OL形象輪流登場,把大男人的張揚弄得團團轉。 後來,隨着武俠片大行其道,弱質纖纖的樂蒂也被逼改變戲路,先在國泰拍攝《決鬥惡虎嶺》,復為兄長雷震有份成立的金鷹公司,演出《風塵客》與《太極門》。可惜舞刀弄槍始終非她所長,她也自言體力難以勝任,並打算回國泰接拍文藝片,誰料最後一切成空。事實上,那時觀眾的口味已開始追求感官刺激,武打男星崛起,文藝片也逐漸失去市場。而樂蒂的離世,正正是在新舊潮流的交替下,為「大女明星」時代畫上了句號。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