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不止】提防幸存者偏差

【欲言不止】提防幸存者偏差

多年來,我家都愛用傳統的木製家具,幾次家裏及辦公室裝修都有添置。慢慢家具當然有折損,有些的確能保持着20、30年前的狀況,但更多都漸漸被淘汰,例如有一套連坐椅的桃木餐桌,坐椅逐張壞掉了,餐桌卻仍然良好,現在放在書房裏,充作太太在家工作的工作枱。

每逢朋友到訪,看到了這張20年前的餐桌,都會說桃木家具的品質好。其實這是幸存者偏差,經歷20、30年仍在使用的家具,品質當然很好,只是單單擁有幾件這類家具,不一定代表整類家具的品質都那麼好。

創投基金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找到了獨角獸,回報達到數十甚至百倍以上。與此同時,亦有大批投資最後失敗,外人連公司名字都不知道。畢非德式的長線投資,每有一隻贏家,亦有數隻回報普通的股票,最後慢慢凋零。簡單而言,只要幸存者的比重夠大,又或者回報率高,整體投資回報合理,投資策略都算成功。

投資者真金白銀投資,所以整個回報還能反映表現。然而,現代流行各類KOL,核實其投資成績更難。最近聽過有一個例子,海外有一位仁兄猜中了2021年的科網股升浪,更估中了2022年的跌巿,因此率先賺升浪,高位放貨後又淡倉,在跌巿再賺一次,兩次都是以倍數計。

也許是因為年輕人不懂得「禾稈冚珍珠」,所以他在社交媒體上公開一些奢侈生活。而且,可能是要向朋輩證明,他更把兩年的稅單都放上網,以證明兩次持倉都是真實持倉,卻因此出現巨額稅費。

大賺後要懂分配資產

不過,今年初他預期大巿還有一次跌浪,繼續乘勝追擊增加淡倉。惟美股上半年回勇,虧損極大之下他就慘被斬倉,自3月、4月之後就「靜」下來,後來江湖耳語說,計入兩年稅款等開支,這次虧損抹去他2021和2022年的賺頭,基本上打回原型。

以策略而言,年輕人賺到第一桶金後,不懂得分配資產,而是把所有資金又再投資到風險倉位之上,的確不可取。只是除了他個人狀況之外,坊間對他的印象也有幸存者偏差。之前兩次贏得實在漂亮,加上贏了之後他又不停宣傳,因此有一群粉絲覺得他的策略準確。今年輸錢後,他又在各大社交媒體消失好幾個月,大家就更沒有印象他輸了。筆者和朋友見面時,偶爾談起才記得他。

看錯市者會保持安靜

我在大學教授投資組合理論,受眾是機構投資者,必然是以數據立論,而且立場偏向保守。每年都會有學生提問,他們看到某些高風險策略的成功率看似很高,為什麼機構投資者都不採納?例如某退休基金有10億元資產,如果10年前全數買了特斯拉,那麼現在就有數百億元的資產,所有例如人口老化、在職會員人數減少等,我們在課堂討論到的議題都得以解決。

又或者,每次結識金融系統以外的新朋友,對方都以為我是基金經理,必定熟悉所有技術分析指標。圖表用以分析過去非常有用,支持或阻力位往往接近估值模型的不同假設。但以此為投資決定的基礎,卻有很多幸存者偏差:看對時候會大聲宣傳,看錯的卻默不作聲。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成了確認偏差。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