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試題疑「借古諷今」掀熱話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選修科目陸續開考,昨舉行的歷史科試題再掀起熱話,有必答題提到中國共產黨對民主政治立場轉變,又有題目提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前途問題,市民支持本港回歸中國比例偏低,令網民質疑擬題是「借古諷今」。有歷史科教師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認為外界過分解讀。 歷史科卷一屬全卷必答,今年有題目取材《新華日報》在一九四三年的文章,中共讚揚美國在「民主政治上對落後的中國做了一個示範的先驅」,另一則資料取材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到「一黨專政已喪失人心」。題目要求考生引用資料,假設自己是一九四五年的中國知識分子會否支持中共,以及是否同意中共在掌權後,指導原則起了重大變化。 同卷另一條題目亦相當敏感,取材本港前途談判前的民意調查,有七成人支持維持英國殖民地,支持中國收回卻不足半成,雖調查不涉「港獨」選項,但有一成半人支持香港被聯合國託管。另一則資料引述歌手許冠傑名曲《同舟共濟》歌詞,要求學生推斷港人對前途憂慮在一九九〇年時是否存在,直指「六四事件」前後的信心危機。 考試及評核局指,兩條題目內容均屬課程範圍,包括「香港政治及行政轉變」、「共產主義革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等課題;題目考核考生理解歷史資料、轉變與延續、代入感等能力,評分時會視乎考生能否按題目要求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不過網民反應熱烈,有網民譏稱考評局「作反了」,又指題目是要凸顯「共產黨謊話連篇」,進步教師聯盟更在社交網站稱「向擬卷老師和考評局致敬!」 有歷史科教師友好認為,外界解讀未免政治化,有些留言更是啼笑皆非。友好坦言,歷史學習就是借古鑑今,學生須了解史實、史觀與研習方法,相信擬題老師是旨在考核,並非借古嘲今,「也許有人覺得,若擬題老師欲表達訊息,這樣手法未必太著迹,不夠細膩。」 所謂敏感與否,只以政治尺度加以放大。程尚達認為,這些議題在課程大綱多年,正反映本港課程沒有「政治禁區」,只是初中必修的中史科現有課程普遍略教近代史,令普羅大眾對歷史認識「重古輕今」,對近代史內容流於片面,始會少見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