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0分鐘 親子閱讀減壓力

【晴報專訊】暑假就到,坊間不乏有意義的文娛活動,讓大人小朋友藉此輕鬆一下。兒童文學作家孫慧玲一向推廣閱讀文化,她謂家長及小朋友可藉着進行親子閱讀,紓緩壓力,增加溝通。 早在日本、台灣興起的「療癒系」風氣,以文字、手作、藝術創作等方式,讓人得到片刻的心靈滋潤,忘卻生活壓力。兒童文學及創意教育學會會長孫慧玲表示,一直以來都有心靈系列的兒童故事:「現代生活壓力太大,小朋友在成長階段,亦同樣面對不同問題,需要方法幫助他們去面對、解決。」 安慰心靈之效 幼兒愛看圖畫書,年齡漸長的則看有關哲學、宗教等故事,以達安慰心靈之效。在孫慧玲筆下的兒童,各有不同遭遇,有些更是真實故事,而生活平凡的兒童,正好藉故事豐富眼界。「就算兒童未經歷過,或許將來有一刻會經歷……閱讀過一些故事,可算讓孩子心裏有預備。」孩子悶聲不響覺抑鬱,可從閱讀排解。「心靈上的問題,不像生病、喉嚨發炎便吃某種藥,而是提高層面,釋放心靈,對人生認識透徹些,理解人間疾苦,明白成長是怎麼一回事,將自己的心胸、思想拓寬。」 至於怎樣揀書?她覺得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接受的程度,倘若孩子尚未建立安全感,好些作品不大適合其閱讀。她憶述女兒兩、三歲時跟她看《賣火柴的女孩》,小主角死去令她不安,一直抗拒再看這個故事。「跟幼兒閱讀,最好抱着他們,這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不過若家中有老人家過世,也可揀相關主題的圖書,因為孩子有此經歷,亦會讓他們的情感得到發洩。」 交換閱讀心得 小學生選書已有自己主見,孫慧玲覺得,親子閱讀亦延伸另一種意義。「家長知道孩子看甚麼,自己也一起看,然後找機會分享自己的看法……這種交換想法,可令孩子感到有認同,亦能製造共同話題。而從閱讀中,可拓寬孩子的語言,不單只用潮語表達自己,亦可以有更多豐富詞彙。」 孫慧玲本身有一名20個月大的外孫仔,每星期也有兩、三天幫忙女兒湊孫,她笑道「要用書浸大孫仔」:「不是因為自己從事寫作才可培養孫兒的閱讀習慣,任何老人家都可以。爺爺婆婆只要識看報紙已經有足夠詞彙教孫兒,就算不會教也可以查字典,問孫仔的老師。想想平日自己逛商場,怎樣用不同語氣、情緒與人說話,已經可以用來講故事。不用太多道具,也不用太戲劇化,愈小的小朋友,只要溫柔地抱住他講故事已經足夠,每天20分鐘已可以。」 揀適合圖書 孫慧玲寫兒童文學故事,會針對不同兒童的特殊經歷而創作,強調其心靈治療的效果:「文學是潛移默化。不是看一、兩本書,心靈上的問題就可以解決或得到解放。壓力來自生活,會累積,我們只是提供一些故事和散文,讓兒童、青少年揀選適合自己的書,覺得看完舒服……」 撰文、攝影:羅惠儀 部分照片:活動機構提供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