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抑渴死? 音樂會須防狂歡脫水

毒死抑渴死? 音樂會須防狂歡脫水

【經濟日報專訊】西九音樂會上周六發生一死三命危慘劇,警方正循濫藥方向調查。大型音樂會易成毒品溫床,多國政策皆是雙管齊下,一邊緝毒、一邊預防脫水,以減低死亡率,可供本港借鑑。 入場無搜身 毒販易有機可乘 雖然電子音樂節Road to Ultra主辦方稱,當天場內聘有約100名保安人員,多個參加者卻質疑,全場上千人僅靠兩三個保安人員維持秩序,入場人士毋須搜身,只需打開背包檢查,更無緝毒犬輔助,導致毒販有機可乘。 狂野派對(Rave Party)是聚焦狂歡和電子音樂的次文化,外國早於70年代已流行。歷年來常有年輕人於音樂會藉濫藥加強快感,狂野派對也因此形象負面。 為打擊音樂會吸毒成風,外國慣例是場外有緝毒犬坐鎮,利用其靈敏嗅覺,亦可阻嚇入場人士,禁毒機制固然重要,但亦不無爭議。 澳洲新南威爾士議員Jenny Leong曾引述警方數據質疑,緝毒犬極有可能誤認毒品,更有擾民之嫌,應全面禁止在音樂會使用緝毒犬。網上亦不乏匿名文章,告知如何避開緝毒犬來偷運毒品。 悶熱飲酒加劇反應 可致猝死 美國2003年通過《狂野法案》(RAVE Act),禁止音樂會「協助」吸毒或分發毒品,看似理所當然,禁毒單位、醫學界及死者家屬卻質疑,主辦單位為保「清白」,免付巨額罰款,反而不准場內推出重要措施,如引入驗毒人員。 毒品已成為狂野派對文化的核心,毒品實乃防不勝防,應以人道保命、減低傷害(harm reduction)為立法前提,包括提供大量飲用水,盡量救援受毒品影響的年輕人,不止純粹禁毒。 非牟利組織DanceSafe表示,狂野派對吸毒後昏倒或死亡的人,絕大部分是在悶熱場地熱舞,再加上喝酒加劇毒品反應,受中暑和脫水所害。據指,今次4名死傷者亦懷疑因毒品、暑熱因素疊加導致中暑、脫水等徵狀,所吸食毒品更可能摻入了雜質。 宜提供中場休息 充足飲用水 MDMA(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即搖頭丸)已危險,但毒販為求增加利潤,常會混入其他危險或不知名成分如「浴鹽」,荷蘭、奧地利、英國等國均有免費提供驗毒工具,以確保場內兜售的毒品沒有摻雜致命化學物質。 洛杉磯前年亦推出一系列政策,以求逆轉《狂野法案》的流弊,鼓勵人們懸崖勒馬,如要求派對場地需設有「大赦箱子」(amnesty boxes),讓人自願交出毒品,也要求主辦單位提供中場休息及充足飲用水,以及限時提供酒精類飲品,以免參與者脫水,違例者可被吊銷營業牌照。 Road to Ultra在香港一票難求,足見狂野派對多受歡迎。港府和場地提供者宜仿效外國,雙管齊下,讓年輕人盡可能安全地狂歡。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