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失「港大」品牌 劉兆佳料公信力降

劉兆佳

【星島日報報道】於一九九一年成立的港大民意研究計畫,現時並有十四名全職人員,百多名兼職人員。港大發言人表示,民研計畫一直以自負盈虧形式運作,港府並沒有作出補貼;作為總監的鍾庭耀,其薪酬分為兩部分,教席部分由港大支付,民研總監的薪酬則由民研計畫支付。根據民研計畫一四至一五年的年報,民研計畫除了自資進行各種政治調查外,還向其他機構提供了七十九項調查服務,包括私人機構二十四項,傳媒機構二十一項,港大在內的學界委託十三項,另有二十一項則由公營機構的夥伴出資委託進行。 身兼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的中大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劉兆佳指出,過去民研計畫雖說是自負盈虧,但港大實際上提供三方面的幫助,包括港大「品牌」可令不同機構採用其調查時,能起更佳宣傳效用、為港大民研提供設施,減少其營運開支,以便更低價爭取不同研究項目、大學亦有不同專業的學者適時提供協助,令相關主題的問卷設計更恰當。他指,隨着鍾庭耀的團隊脫離港大,會令公信力下降、成本上升和專家支援減少。 他續說,「香港民意研究所」未來一段時間,將很倚賴鍾庭耀作為總監的公信力,但由於鍾庭耀被部分人指立場傾向民主派,公眾對其個人的爭議較大,認為研究所的未來接受的外來委託難免有所影響。他指,研究所未來要透過將調查更透明開放,讓公眾驗證調查的客觀性,以重新建立公信力。 中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則表示,港大民研已成立近三十年,它與鍾庭耀都建立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加上屬自負盈虧,脫離港大對他們公信力和財政的影響有限。他又指,日後研究所公信力將集中在鍾庭耀身上,估計影響會在鍾庭耀退休後才真正浮現。他認為鍾庭耀應思考如何將其公信力,轉化至研究所身上。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