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水濕、血瘀、血燥與慢性濕疹

慢性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瘙癢劇烈的一種慢性皮膚炎症反應,多由急性濕疹演變而來,皮損具有浸潤、肥厚、多形性、對稱性、瘙癢和易反覆發作等特點。中醫學認為慢性濕疹主要是氣虛、水濕、血瘀及血燥引起,四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患者平時大多喜歡煙酒辛辣、冷食凍飲,或者工作勞心勞力,食無定時,時飽時饑,日積月累,損傷脾胃,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水濕內生而循經絡體表部位外溢,急性發病出現皮膚瘙癢、滲液,反覆發作。

若是得不到適當的治療,水濕停滯在皮膚下,令瘙癢的皮損部位持續地產生水腫和增厚,表面柔軟及潮濕,嚴重則出現微小水泡及微滲黃水。水濕停滯的局部皮層,靜脈及淋巴液的微循環回流壓力增加,瘀久生熱,刺激皮下末梢神經,於是痕癢明顯。晚上洗了熱水澡,內熱加上外熱雙重刺激,痕癢就會火上加油,更加嚴重。另外晚上睡眠時,人體氣血循環變慢,水濕循環代謝變慢,內熱更加明顯,所以患者比較喜歡冷氣低溫的環境,幫助睡眠。脾氣虛弱、水濕停滯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局部皮膚血液微循環阻塞,代謝產物不能祛除而沉着瘀積,這時皮損部位則出現皮膚增厚、浸潤,棕红色或暗紅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蓋鳞屑,或因抓破滲血而結痂。

由於慢性濕疹不斷地破壞皮膚生理功能,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心理情緒,遷延日久,逐漸造成整體臟腑氣血機能失調,使氣血的生成減少,久病必虛,導致血虛。血液相對不足,氣虛無力推動,然後血瘀更加明顯,瘀久生熱,熱久傷津化燥,燥熱內生,變為血燥。這時候,患者口燥咽乾,皮膚乾澀粗糙或者浸潤肥厚,瘙癢劇烈,肌肉消瘦,神疲易煩,體倦乏力,而睡眠淺短,時寐時醒,或難以入睡,或時常癢醒,或者不癢但都會醒,情緒變得非常敏感,容易緊張、焦慮、煩躁,甚至暴躁。同時可見大便秘結或便溏,小便短少,舌红少津無苔,脈弦細數等。這時慢性濕疹就變得相當棘手了,需要針灸和中藥配合來調治了。

簡而言之,補氣、化濕、活血和養血就是中醫治療慢性濕疹的主要方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劉忠第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