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館|營房大樓建築糅合中西特色 欄杆細節盡顯保育心思

活化大館|營房大樓建築糅合中西特色  欄杆細節盡顯保育心思
活化大館|營房大樓建築糅合中西特色 欄杆細節盡顯保育心思

大館活化後搖身一變成為古蹟及藝術館,無論大家對歷史文物和藝術有興趣、希望認識社區歷史,又或喜歡東西美食、文創體驗,到大館一遊也必能滿載盡興而歸。

大館古蹟建築群歷史追溯至180年前,是昔日執法、司法及懲教的重地。檢閱廣場內除了警察總部大樓建築宏偉,與其對望的營房大樓也同樣一番莊嚴氣勢。營房大樓建於1864年,是建築群中最古舊的建築物之一,結役前曾為辦公室和後勤空間。大家要追溯大館往昔歲月,不妨先到營房大樓地下訪客中心和不同的歷史故事空間作為起點,了解一下建築群的發展和復修點滴。

滿載傳承及歷史故事的消閒空間

營房大樓現時空間和店鋪包羅萬有,各式其式,除了歷史故事空間,也有藝廊、文創體驗、不同食肆和商店,當中就有一間歷史悠久,又與大館有著微妙關係的裁縫店。

位於二樓的阮氏洋服,本身也是個傳承的故事。創辦人之一阮邦冠十來歲開始學師造洋服,於1975年在石崗軍營外創立店舖,其後於1977年遷址至赤柱軍營,專門裁縫軍服和蘇格蘭裙,縫製洋服經驗逾五十年,之後阮氏洋服落戶中環開始為客人度身訂造西裝。阮邦冠知道大館活化後,認為阮氏洋服的過去正好與大館的歷史背景相類似,在緣份的驅使下於2018年將裁縫店遷入大館。憑藉多年出色的縫紉技術及經驗,阮氏洋服都不乏喜好度身訂造洋服的本地以至海外顧客。

阮氏洋服的阮邦飛和阮邦冠兄弟 (拍攝於疫情前)
阮氏洋服的阮邦飛和阮邦冠兄弟 (拍攝於疫情前)
阮邦冠知道大館活化後,認為阮氏洋服的過去正好與大館的歷史背景相類似,在緣份的驅使下於2018年將裁縫店遷入大館。(拍攝於疫情前)
阮邦冠知道大館活化後,認為阮氏洋服的過去正好與大館的歷史背景相類似,在緣份的驅使下於2018年將裁縫店遷入大館。(拍攝於疫情前)

確保安全又不損歷史建築外觀

營房大樓與大館一些最早期的建築一樣,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有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典型的建築結構和室內佈局,同時也有因地制宜的本地元素。

營房大樓1864年落成時原為三層建築, 於1905年加建一層;原有的尖頂亦改建成現時的平頂。要將營房大樓過渡到活化後的新生命,團隊於復修前為其進行了詳細評估,再定制復修方案。結構評估時發現營房大樓原來早期部分由中式青磚砌成,後加部分則用上紅磚,見證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建築科技的演變。這些發現不但有助詮釋建築物的故事,傳承建築群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為定制結構復修方案殿下基礎。

營房大樓迴廊正正是另一東西薈萃的結晶,其本質是因為香港的亞熱帶氣候應運而生,有助遮陽和通風。迴廊外牆的圓拱和樽型攔杆,更是現在大家拍照留念的好地方。這裡的古蹟攔杆面對高度太矮和力學不足的問題,於現今標準而言未能保護訪客的安全。為了確保結構安全又不損古蹟原貌的氛圍,團隊用了盡量隱藏的方法加固和加高欄杆。除了為每支樽型欄杆回填石屎加固,樽與樽之間也添加了垂直鐵支以縮短間距。古蹟攔河外亦安裝了一條較高的橫向鐵支解決太矮的問題。新增的垂直鐵支皆掃上深色的「保護色」,務求不損從地面檢閱廣場向上望向大樓的外觀,反映出大館在復修設計上都花盡心思,大家下次前往參觀不妨多加留意!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