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館|走進監獄D倉探索香港監獄發展史 打卡拱門隱藏神秘金屬框?

活化大館|走進監獄D倉探索香港監獄發展史 打卡拱門隱藏神秘金屬框?

大館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中葉、香港開埠初期。這個中環核心地段獨特的低密度歷史文物區,180年以來一直與香港社會同步發展。當中域多利監獄D倉亦記載了尤其是早期香港監獄的發展史。

「放射型」囚倉

1841年英國人登陸香港,獲委任為首席裁判司的威廉.堅上尉 ( Captain William Caine),旋即擔起建立、執行和維護香港的法律和治安的崗位,並監督香港首座裁判司署和監獄的興建。隨著香港人口急劇增加,治安受到影響,早期的監獄建築很快已經不敷應用,當時政府於1862年於域多利監獄範圍興建「放射型」囚倉,增加監獄容量,以解決囚室需求上升的問題。這就是現在D倉的前身。

放射型監獄中央有一座監控樓,五列囚倉由中間延伸出去,從高空望去呈現一個半米字形。這種放射型囚倉設計並非香港首創。美國落成於1829年的東州教養所(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英國落成於1840-42年的本東維爾監獄(Pentonville Prison)等 ,也採用了放射型設計。這類型監獄設計的原意是希望透過分隔,防止壞影響於囚犯間散播,同時亦方便囚犯管理,讓位於中央監控樓的獄吏容易監察囚倉狀況並與當值的同僚溝通。

面對人滿之患,1897年及1901年域多利監獄部分放射型囚倉拆除,只留下T字形建築。及後於二戰期間部分建築遭炸毀,剩餘部分就是今日大家所見的D倉。雖然現在大家不能體會昔日放射型囚倉監獄風貌,但沿著監獄操場地上由建築師特意設計的金屬釘,仍可探索一下昔日本港唯一一個放射型囚倉的足印。

監獄操場上的金屬釘重塑昔日本港唯一一個「放射型」囚倉的足印
監獄操場上的金屬釘重塑昔日本港唯一一個「放射型」囚倉的足印

「隱藏的金屬框」

時至今日,復修後的D倉上層為辦公室,而地面有餐廳和歷史故事空間,面向監獄操場、井然有條的多道拱門更是打卡熱點。大家到訪時,有留意到拱門下隱藏的金屬框嗎?

不說不知,這座建築群內最古舊的建築之一,活化前的狀態不甚理想,團隊要處理嚴重沉降和大面積裂痕等問題,故此要對建築物結構進行復修及加固,以確保公眾安全;此外還要平衡盡量保留古蹟原貌及加裝新設施的需要。其中一個令團隊費煞思量的難題,莫過於保留D倉地面開揚讓公眾享用這個空間,因為天花有特色青磚拱頂和拱形柱廊。為此,復修團隊摒棄了加建牆身這種密封的方式加固建築,反而為每個拱門下製造一個「隱藏的金屬框」,以量身定制的金屬結構作圓拱底部的支撐,再掃上不礙觀瞻的黑色,結果成功將對歷史建築原真性的影響減到最低,同時又能達到現代對安全標準的需求,讓大家可以繼續欣賞到D倉原汁原味的建築風采。

復修前的D倉
復修前的D倉
拱形柱廊的底部,用了量身定制的金屬結構作為圓拱的支撐,再掃上不礙觀瞻的黑色,結果成功將對歷史建築原真性的影響減到最低,同時又能達到現代對安全標準的需求。
拱形柱廊的底部,用了量身定制的金屬結構作為圓拱的支撐,再掃上不礙觀瞻的黑色,結果成功將對歷史建築原真性的影響減到最低,同時又能達到現代對安全標準的需求。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