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命名大杯筒星珊瑚及2種海蛞蝓 相隔20年再現新品種

【on.cc東網專訊】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不容忽視,香港浸會大學生物學家在香港水域發現了一個新的石珊瑚物種「大杯筒星珊瑚」,以及2個新的海洋軟體動物「海蛞蝓」物種。其中石珊瑚呈鮮艷的橙色,圍繞口部四周長有一圈觸手,並在東部水域近打浪排一帶被發現。專家表示,上一次在香港水域發現新珊瑚物種已是在2000年,相隔20年,終在港發現新物種及被命名。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領導的團隊指,香港已有記錄的石珊瑚有98種,是次新發現的珊瑚物種屬於「筒星珊瑚屬」,牠們的珊瑚蟲(構成珊瑚的單體)呈鮮艷的橙色,圍繞口部四周長有一圈觸手,故常被稱為「太陽珊瑚」。太陽珊瑚會利用觸手捕捉海水中的浮游動物,以獲得營養,而太陽珊瑚棲息於10至30米深的海底。

研究團隊將該種珊瑚命名為「大杯筒星珊瑚」(Tubastraea megacorallita)。此前世界上總共只發現了7個筒星珊瑚物種。牠通常由3至12隻直徑為8至25毫米的珊瑚蟲聚合成一個小群體,由一個自己分泌的石灰質骨骼支撐。

另外,團隊在本港水域發現了2個海蛞蝓新種,海蛞蝓俗稱海牛,屬腹足類軟體動物,僅在幼蟲階段才長有殼。牠們身上帶有鮮豔的顏色和花紋,屬於此前全世界只有9個物種的「背鰓海蛞蝓屬」。

當中在橋咀洲和赤洲發現的新物種,團隊把牠命名為「食角孔珊瑚背鰓海蛞蝓」(Phestilla goniophaga)。該海蛞蝓體形較大,身長約3厘米。牠背上長有多對棕色手指狀,末端白色的「角突」,以及背部有一個隆起的白色圓形小駝峰。這種海蛞蝓產下的卵塊卻呈鮮艷的橙黃色,通常黏附在珊瑚的骨架上。

另一款新發現的海蛞蝓體形較小,身長1厘米以下。牠以「十字牡丹珊瑚」為食物,並會在其表面產卵。牠的白色身體帶有棕色條紋,在其寄居的珊瑚的顏色和圖案下。團隊把該新物種命名為「褐帶背鰓海蛞蝓」(Phestilla fuscostriata)。

有關這些珊瑚和海蛞蝓的描述已分別刊登於學術期刊《Zootaxa》和《Zoological Studies》。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