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學者在本港水域發現新石珊瑚物種及兩個海蛞蝓物種

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在香港水域發現一個新的石珊瑚物種,以及兩個俗稱「海牛」的海蛞蝓物種。香港已有記錄的石珊瑚雖然有98種,但絕大多數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首先被發現,今次是罕有在港發現並命名。 帶領研究的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表示,今次是相隔20年再次於香港發現新的石珊瑚物種,命名為「大杯筒星珊瑚」,有關物種擁有最大及結構最複雜的珊瑚杯,通常由3至12隻直徑為8至25毫米的珊瑚蟲聚合而成,呈鮮艷的橙色。由於與「短筒星珊瑚」相似,難以分辨,再加上研究非造礁珊瑚的人很少,因此從未被發現。他又說「大杯筒星珊瑚」只會在乾淨的水源出現,而大型填海工程會威脅到牠們的棲息地。 至於兩個新品種的海蛞蝓之中,其中「褐帶背鰓海蛞蝓」主要以珊瑚為食物,身長2至8毫米,除角突以外,身體呈長形,背腹扁平並帶有棕色條紋滿布頭部、觸手、身體和角突,通常生長於淺水區,寄居於十字牡丹珊瑚群的表面。 而「食角孔珊瑚背鰓海蛞蝓」則在橋咀洲及赤洲被發現,身長達3厘米,身體帶棕褐色至淡紅色,呈長形,背腹扁平帶有橫向皺紋,角突末端為白色,背部有一個隆起的白色圓形小駝峰,寄居於角孔珊瑚群。 邱建文認為香港海域孕育大約6000種海洋生物,佔整個中國水域有紀錄的海洋生物物種的四分之一,突顯了香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反映培養本地人才進行有關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