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同學會小學推「3i」電子學習

港大同學會小學近年開始推動電子學習,有助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之餘,也可照顧學生學習差異。

(綜合報道)不少學校開始推行電子教學,但做法未必相同。Elsie知道,在港島東區的直資小學港大同學會小學,近兩年也開始推動電子教學,做法不是只鼓勵學生用電子書或以平板電腦上課,而是配合學校教學特色,讓老師利用電子工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校長黃桂玲同Elsie講,該校在推行電子教學時,以「3i」為宗旨,包括independent learning(自主學習)、interactive learning(互動學習)及individualize(個人化),提升小朋友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之餘,也可照顧他們之間的學習差異。 黃校長同Elsie講,該校推行自主學習,同學在班房是分組而坐,以小組合作形式學習,完成老師所給的任務,從經歷中學習。在推行電子學習後,老師可以預先把一些學習材料放在互聯網上,同學可以預先上網備課,培養他們第一個「i」,也就是independent learning(自主學習)的學習態度。「現時校內有近一百部平板電腦,老師有需要時,可先預約,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學生暫不需要自攜電腦上課。」 第二個「i」,也就是interactive learning,提升課堂的互動性。黃校長說,以往在課堂內,老師提出問題後,學生會舉手回答,而結果可能只是某幾個同學回答問題,但現在的做法,卻是老師在提問後,全班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回答,老師可以即時知道全班同學的答案,可向同學展示全班結果之餘,也可以發現到他們的學習差異,可以即時跟進。 「其實不止在課室內互動,同學之間在課室外也可以互動,因為現時學校建立了網上平台,同學可以寫下感想。例如同學看了一本書後,他有一些想法,都可以在網上平台發表。當他寫下感想後,班上其他同學都可以看到,大家可以互相討論。」黃校長說,這種互動性不止限於課室內,有助將來達到無縫學習的情況。 Elsis知道最後一個「i」就是individualize,即可因應同學個別的學習需要。黃校長說,同學放學回家後,可能會忘掉課堂內容,所以老師會把教學資源放在教學平台上,同學可以在家重看學習內容,並跟自己進度選取教材。「老師會設計多媒體的教材,過程會考慮學生個人需要,設計影片、圖畫、文字等多元化教材,例如英文和普通話老師在平台上載文章時,可同時加入錄音,讓同學回家後,可以按自己需要去聽,有的學生聽一、兩次就夠,有的可能要多聽幾次。」 總括而言,港大同學會小學推行電子教學的目的,是建立學生的能力、態度和學習技巧。黃校長說,由於該校有很多校本課程,故不可以只用出版社的電子教材,老師也要慢慢編寫和發展,所以電子教學仍是該校未來會繼續發展的項目。 不過,黃校長說,電子教學也需要平衡,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不可側重電子工具。「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都需要學習書寫,在閱讀方面,亦不會鼓勵他們只看電子書,或在平板電腦上閱讀,反而鼓勵他們多接觸圖書,培養閱讀習慣,所以未來也計畫擴建圖書館,讓小朋友有更好的閱讀環境。」 事實上,現時港大同學會小學的學生,除了在圖書館和課室外,校方也善用校舍空間,例如部分樓層的學生活動空間,設置圖書櫃和桌椅,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閱讀。此外,校方設計不少跟閱讀有關的活動,例如有學生講故事時間,也會請家長當故事姨姨或叔叔,增加同學對紙本閱讀的興趣。 的確,電子教學已成不少學校發展的趨勢,但如何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避免電子教學只徒具形式,的確值得學校思考。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