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推教材 助吞嚥困難長者改善口肌功能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今日(12日)是世界吞嚥日,嗇色園聯同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在黃大仙祠禮堂舉辦「世界吞嚥日2018」,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發表有關長者吞嚥困難的數據。吞嚥研究所在今年10月至12月曾到嗇色園轄下的安老院舍及日間中心,替135名70歲以上的長者進行臨床評估,發現導致長者出現吞嚥的困難的主要因素為:認知能力問題、牙齒健康問題及口腔肌肉問題。其中101名長者接受為期六星期的的小組訓練,約七成長者的口肌功能有明顯改善,小組訓練內容包括:4項吞嚥練習、3項咬字練習以及3項溝通練習,長者可在空餘時間在家練習,改善吞嚥困難。

(左起)嗇色園主席馬澤華、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嗇色園副主席黎澤森向大眾推廣「食多D‧講多D」的手機應用程式,呼籲長者可自行在家訓練口腔肌肉。徐雪瑩攝
(左起)嗇色園主席馬澤華、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嗇色園副主席黎澤森向大眾推廣「食多D‧講多D」的手機應用程式,呼籲長者可自行在家訓練口腔肌肉。徐雪瑩攝

吞嚥研究所推出一個名為「食多D‧講多D」應用程式,讓長者可以在家裡自行訓練口腔肌肉,減低吞嚥困難,兩名參加訓練的長者梁先生及梁太太按著手機上的畫面,示範訓練內容:

吞嚥練習包括:快速說/i, u/五次、手指放在面頰與口腔內的舌頭鬥力、嘴巴張開然後手放在下巴鬥力、用力吞口水;

咬字練習包括:重覆說「俾蛋糕」五次、由低至高音發出「咦」字、長叫「啊」字直至沒氣;

溝通練習包括:一分鐘在指定類別裡舉例、看圖分類、聆聽指示再選出正確圖片。

在六星期裡,梁先生每天吃完晚餐看電視的時候,就會進行訓練。他指以往一天吃藥四次,每次喝水都會「濁親」喘不過氣來,但現在只有偶爾一兩次「濁親」,但很快便能平靜及呼吸。

陳文琪引用吞嚥研究所早前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大約六成院舍長者及四成日間中心長者有吞嚥問題,而長者有可能會因為避免「哽親」而減少進食及飲水,導致營養不良及缺水的情況;進食時因吞嚥力度不足、口腔衛生不佳,食物會意外跌入肺部,容易導致吸入性肺炎;「哽塞」更會造成窒息等致命風險。

兩名參加訓練的長者梁先生及梁太太示範訓練動作:將手指放在面頰,與口腔內的舌頭鬥力。徐雪瑩攝
兩名參加訓練的長者梁先生及梁太太示範訓練動作:將手指放在面頰,與口腔內的舌頭鬥力。徐雪瑩攝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發言時表示:「長者有時吞得不太好就要插胃喉,但胃喉不小心被拔出來,又要入急症再插過……見到很多老人家要插胃喉,之後就要綁住他,原本行得,一年內變成唔識郁。」本身是言語治療師的陳文琪亦表示,部分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只能吃碎餐及糊餐,並要在水裡加凝固粉來喝,「對生活質素非常不好,你想想整個人生突然不准用口吃東西,是很不開心、不舒服。做這個預防的運動就是在未出問題之前,大家努力做練習,減低要吃凝固粉、吃糊餐的機會。」嗇色園社會服務秘書吳少英說,「過往在前線,一些插喉的老友記,很多很絕望、以為不能再吃東西,經過治療師幫他們做運動之後,真的可以拔走胃喉,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進步。」

陳家琪指,私家診所的言語治療一堂約30至40分鐘,收費約800至1200元,但吞嚥訓練須定期進行,對長者來說是一筆龐大費用,而且醫院的資源緊張,言語治療師難以每星期替院舍長者進行訓練。2018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提及會撥款6,300萬元,資助安老機構聘請言語治療師,陳家琪表示歡迎計劃,「新的言語治療計劃是希望定期有言語治療師直接去院舍做訓練,減低長者要回醫院做訓練。老友記接觸到治療的機會一定比較多。而且訓練地點在安老院或日間中心,對院友打擾的程度降低,他們更容易接受訓練。」

梁萬福則指,一個言語治療師要服務一個社福機構約200人,全港可能須聘請300多名言語治療師,擔心言語治療師負擔過重及供應不足。陳文琪則指,現時香港學士及碩士課程一年約有160名言語治療師畢業,現時約有900至1000名言語治療師在職,供求應「啱啱好」,並估計機構會逐步開服務,不會一次過聘請300人。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