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9月零售升13%略遜預期 市民北上消費 疊加極端天氣
本港零售連升10個月,但漲幅遜預期。統計處公布,本港9月零售額臨時估計為318億元,按年上揚13%,遜於市場預期的升13.8%;銷貨量按年漲10.1%,亦較市場估計的10.9%升幅差。零售業人士表示,9月因為極端天氣及颱風削弱銷售表現,並指訪港旅客不及預期、港人北上消費及外遊等因素,均影響本港零售市道,大部分零售商認為,10月黃金周生意未返回疫情及社會事件前2018年同期水平。
煙酒藥妝珠寶首飾漲幅明顯
今年9月網上銷售臨時估計為35億元,按年上揚22%,佔整體銷售11%。月內零售額升幅最大的類別是酒類飲品及煙草,按年飆183.8%;與旅遊相關類別零售額普遍上升,其中藥物及化妝品上揚50.6%,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則漲27.3%。值得留意的是,麵包、糕餅、糖果及餅乾零售額由8月按年跌22.1%,到9月變為按年升19.9%,相信受惠於節日效應,亦有部分原因是期內出現颱風及暴雨,致麵包及糕餅類銷售增加。
今年首9個月零售額漲18.6%,銷貨量按年升16.5%,惟網上銷售按年跌2.3%。政府發言人稱,受惠於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持續復甦,9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繼續明顯上揚,並指訪港旅客進一步恢復會惠及零售業,住戶收入持續改善和政府多項支援措施包括「香港夜繽紛」亦應提供支持。
業界指黃金周生意未及2018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執行總監羅振邦認為,9月上旬因天氣影響,銷售並不理想,直到政府在月中及中秋節假期舉辦大型活動,市面人流增加,才帶動零售銷售表現,因此9月份銷售額較為平穩。他提到,根據會員調查結果,10月黃金周有半數會員反映,生意有單至低雙位數增長,另有九成會員指出,黃金周期間生意未能回復到疫情及社會事件前2018年的同期水平,仍有低至高雙位數的差距,意味市道疲弱。他又說,10月黃金周後人流及生意減弱,雖然黃金周帶動內地客來港消費,但港人北上消費及外遊令本地消費減少,因此10月整體生意額增幅不多。
對於近期本港舉辦夜繽紛、美酒佳餚及美食嘉年華等,羅振邦直言有助吸引旅客及市民外出消費氣氛,但晚間消費習慣仍需一段時間才會恢復過來,料11月本地零售市況正面,相信港人大多留港消費,惟生意額難有大幅增長,或只可錄得單至低雙位數升幅。
大新銀行經濟研究及投資策略部表示,9月零售額318億元,創今年以來最低,較疫情及社會事件前的2018年同月平均少約11%。該行認為,政府推出多項活動推動「夜經濟」及吸引旅客來港,成效有待顯現,同時整體經濟有放緩跡象,市民短期內對大額消費可能會保持審慎,估計今年餘下時間零售表現將大致平穩。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說,最近數月零售額按年增長逐步放緩,除了港人北上消費或外遊影響本地消費,利率高企亦減少市民消費意欲,加上訪港旅客未符預期,料零售額按年增長會持續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