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新經濟企業上市 港府角色關鍵

經濟日報專訊】美國科網股股價屢創新高,吸引全球目光,香港亦致力發展,惟阿里巴巴棄港赴美上市一役,足見港股不接受同股不同權,確是障礙。面對新經濟大勢,港府須擔當關鍵推動角色,若再拖拉費時誤事。 市場利益各異 誰顧整體利益 美國不少上市新經濟企業如Facebook、Google、Apple、Netflix表現理想,本港卻只有騰訊(00700)一家。Facebook、Google成敗繫於創辦人,而他們往往不希望失去對企業的話事權,故寧選同股不同權。如巨企阿里巴巴2014年就因本港不接受同股不同權,而放棄港轉投紐約上市,令本港白白錯失機遇。 正因這教訓,港股應否接受同股不同權一直爭議不休,港交所就設立創新板的諮詢亦剛結束。然而,若繼續僅由市場人士決斷,恐不足夠。 其一,市場各方有不同利益,尤其包括既得利益,恐續會爭議不休。例如港交所(00388)從做大市場出發,自然傾向支持同股不同權;證監會則着重投資者保障,取態難免保守;不同市場參與者亦因各種利益與理由,持不同立場。 然而,誰來代表本港整體金融利益呢?創科包括新經濟企業興起是大勢所趨,如能吸引創科企來港上市,不但增加本港金融業務,更提升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代表香港整體利益的角色,港府實責無旁貸。 政府通盤考慮 以港利益出發 其二,如要引入同股不同權,倘又不宜設立集體訴訟,以免涉及大舉改動本港法制,那應如何保障投資者權益?是設落日條款,還是有其他做法?又如何平衡不同利益?這凸顯並非港交所或證監會所能一力承擔的工作。 其三,是競爭逼人、時間無多。紐約固然吸引了不少堅持同股不同權的創科企上市,新加坡為走在香港前頭,去年8月亦通過允許同股不同權上市,香港再拖拉下去,損失恐怕只會更多。 過往港股市場有重大變革,港府均起關鍵角色,以令改革順利落實,如促成四大證券交易所在1986年合併成聯交所;1987年股災後推動成立證監會;2000年促使聯交所再與期貨交易所、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合併成港交所,港府都扮演推手角色。 現時港股市場又面對重大關口,是否要續錯失新經濟大潮的機遇呢?若不希望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的激烈競爭中不進則退,港府實應再次主動負起關鍵角色。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