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復育米魚還原荔枝窩米田生態 數年繁殖激增至2000條

【on.cc東網專訊】荔枝窩復耕至今多年,開始出產多種農作物。有環保團體為了「原汁原味地還原」米田生態,在2017年與大學合作,嘗試引入在該處一度絕迹的本地原生淡水魚「米魚」,數年間由一開始養殖約200條激增至現時的2,000條,升近9倍。負責的環保團體今日(5日)形容計劃成功,未來將會專注研究米魚對水田耕作的影響,又會再一步研究米魚以外該處的淡水生態。

長春社與香港鄉郊基金於2013年在荔枝窩推動復耕,其中一處是涉約12萬呎的「濕地」,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表示,荔枝窩以往有種植稻米,惟計劃開始做生態調查時發現,原來在該處棲息的俗稱「米魚」的本地原生淡水魚「弓背青鱂」無處可尋,基於希望恢復當地的生態生境,便在2017年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計劃起,開始復育米魚。

長春社與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合作,在荔枝窩附近的鎖羅盤捕捉數十條米魚,其後在實驗室繁殖後,再把魚苗放到荔枝窩的儲水池做實地實驗,她指繁殖反應理想,計劃自2017年截至今年9月計劃結束時,米魚數量已經升至約2,000多條,現時在水道、河溪一帶亦會找到米魚的蹤影。

吳英嬋指,團隊對米魚在荔枝窩的生態角色未有足夠了解,故現時已與研究團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了解米魚會否對該處藻類數量有影響,同時亦會研究該處的淡水生態。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