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間工具抵抗焦慮的人

郝海龍把鼠標速度升到最快那檔,手指稍一挪動,白色的箭頭光標就像離弦的箭一般飛出去。接着是訓練自己眼睛的移動速度——為了跟上快到幾乎看不清的光標。

調整速度是為了節約時間,郝海龍想着:「能省1秒也是1秒,一年下來我能省多少秒。」那是北京奧運前夕,他剛從陝晉邊陲的貧困縣小城,來到首都全國排名前列的大學。五光十色的都市、充滿可能性的校園,郝海龍一頭扎進瞬間開闊的生活,「什麼都想做」。他選難度最高的數學課、擔任社團主管、在校園報社裏熬夜排版……他會把一份日報每個版面的每個字都看完,包括廣告。家鄉的小城貧瘠到只有教材,他報復般地抓住每一個新的生活體驗。對他而言,北京的生活信息量過載,但也幸福。

時間成了這種生活裏最重要的資源。他時常壓縮睡眠時間,每日只睡四五個小時;計算地鐵出入口、電梯和車廂的距離,找到最快的換乘路線。周圍同學也在與時間較勁。許多人在大一就開始為日後的工作規劃,去哪實習,參加什麼比賽可以為簡歷加分,都納入這些剛揮別高中生涯的學生的計劃表。對他們而言,一個人如果大三才開始思考未來,「就晚了」。

時間是一個現代性觀念。科技史家劉易斯 · 芒福德在著作《技術與文明》中指出,現代工業時代的關鍵機器不是蒸汽機,而是時鐘。現代關於時間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的出處被冠在各種名人身上,即便大多被證實為訛傳,傳遞的精神卻依舊成為社會認同。對現代人而言,什麼時候吃飯並不取決於是否飢餓,而是飯點到了,錯過飯點甚至還會帶來莫名的煩躁。時間已成為現代人工作和生活的規範指導,直到人們已不滿足跟着時間走,超越時間才是共識。

女性或零工經濟者可能更會感受到時間的緊迫。前者在僱主給出的嚴格工作時鐘之外,還承擔着到點結婚,到點生育等社會和生理時鐘的壓力。而後者的收入直接與時間掛鈎,一篇在大陸火爆的描述外賣騎手工作狀態的文章提到,騎手準時率低於98%時一單扣一毛錢,低於97%一單扣兩毛錢,即便他們平均一單的工資也不過幾元錢。準時的概念也在逐年壓縮,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行業外賣訂單平均配送時長比3年前減少了10分鐘。

大學還未畢業,郝海龍就在北京一個著名的外語機構做起英語老師,但他依舊感覺到焦慮,有太多事情要做,追求着最新最快的商品和信息,討厭計劃好的日程被打亂,學生也在向他討教提升效率的辦法,希望得到一個最佳的事項安排表,趕緊出國。

「有沒有發現,用在金錢上的詞都用在了時間上,浪費,節省……」郝海龍說。

2020年7月7日中國北京,中國學生於一所高中參加全國高考前,在學校外讀書。
2020年7月7日中國北京,中國學生於一所高中參加全國高考前,在學校外讀書。

時間工具帶來的秩序感

不想把大學時忙碌又拖延的狀態帶入工作,郝海龍決定使用工具。

會使用工具曾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技能,即便後來發現部分動物也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但在理解、使用和創造工具上,人類依舊有着一騎絕塵的優勢。

幾乎順理成章的,人類也希望用工具應付時間和效率。市場上有大把時間管理工具,番茄鐘、待辦事項 App、GTD工具(Getting Things Done,一種行為管理方法)、白噪音專注力工具……他們教你專注25分鐘再休息一段時間,或者把任務分成輕重緩急一個個完成。這是一個熱鬧的市場。App Store 中有專門的效率 App 分類,裏面有 199 款免費 App 和 200 款付費 App,其中最貴的是一款有任務管理功能的日曆,售價198元。許多人以此為生,科技編輯們每隔幾月便要測評最新推出的時間管理工具;效率類 KOL 在各大平台分享工具使用心得;還有頂着西裝和自信笑容頭像的賣課老師,在各大知識分享社群寫下一大段時間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後,在文末留下聯繫方式,等待心急之人的垂詢……

一年前,張青成為公司核心管理層,公司大到業務方向,小到員工考勤,以及不時出現的突發狀況,全部事情都壓到她的身上。事情已經多到自己記不住,她選擇使用待辦事項,將所有待做事項挪到上面,35條,排滿一整頁。

她覺得自己重新掌握了秩序感,做完一件事的時候看一眼列表,下一步要做什麼便不再慌張,不再怕被突然插入的事情打斷手上正在進行的項目,也不怕再忘記事情。「我覺得工具是在強制自己well-organized。」她說。

更熱情一些的工具愛好者會迷戀起工具本身。嘗過工具帶來的不忘事的甜頭後,郝海龍開始瘋狂收集起市面上幾乎每一款口碑不錯的效率工具,「電腦裏頭買的軟件可能比電腦都貴」。他形容自己如同女生迷戀收集包一般,醉心於這些最新工具的設計、理念、以及背後對效率提升的承諾。

有時手上的事卡殼了,他會什麼都不幹,把事務從正在使用的工具倒騰到另一個工具。相比休息娛樂,在工具中徜徉給他一種安心的感覺,「就像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個時候我會覺得自己至少還在做正事的狀態裏,不是在浪費時間。」

哪怕內容多時,這種切換一換就是半小時。

人們需要工具,特別是忙碌的人。哈佛大學 Sendhil Mullainathan 和普林斯頓大學 Eldar Shafir 帶領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發現:過於忙碌的人會因為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 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為了趕截止日期, 人們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 而沒有「帶寬」 去安排更長遠的重要事情。同時,計算力、專注力、認知力、堅持計劃和自我控制這些推進事情完成的重要能力,也會因為注意力的稀缺而下降。

這種情況下,更強硬的工具或許更受歡迎。學者Rajneesh Suri 和 Kent B. Monroe發現,時間壓力增大時,個體在決策時更多地依賴自動快速的策略。這也符合柳毅的觀察,他是一名獨立開發者,名下有一款叫 OffScreen 的專注工具,在用戶玩了太久太多次手機時——大約是拿起超過60次,使用時長超過6小時——這取自用戶使用行為的平均數據,App就會頻繁彈窗,像一個嘮叨老媽一樣,提醒你少玩些手機。

柳毅發現有用戶嫌棄 App 太囉嗦,還有用戶在嘗試過後,直接把 App 刪了,也有在刪了又裝,裝了又刪中反覆掙扎的用戶。他認為OffScreen 不是一個強硬的工具,這緣於 iOS 系統的權限開放度小。他表示在海外有一些相似的工具,可以直接關閉用戶正在使用的 App,更激進一些的,甚至能斷開網絡連接。而這些強勢的工具反而獲得更多用戶好評,「評論裏都是在感謝這款工具讓自己戒掉手機依賴,專注手上的事情。」柳毅說。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1029-technology-time-management-apps/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