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書舍:失業記者延續未了志向

2021 年 12 月 29 日,平日擠滿人的新聞工作室變得空蕩蕩,光管逐排逐排關上,最終漆黑一片。去年,Kris 與一眾記者失業。他曾想過公司沒了,是否應該離開一切重來。但轉念一想,其實也可以在香港重來。他說:「我覺得跟這個城市還有些連結,未能這麼容易就放下。」今年,他聯同其他四位失業記者,開立「留下書舍」,繼續「留下書寫」未曾擱下的志向。

以經營書店延續記者夢

書店開設在唐四樓,記者一口氣走上去也有點喘氣。可想而知他們要親力親為裝修,更是不容易。開書店對 Kris 而言,是人生其中一大轉捩點,由入行至今十年,做過專題版、醫療版,一直在傳媒界打滾。數算轉行最大的難關,他回答:「我想是裝修吧。其實這是個名詞,即是你從沒接觸過的東西。我常說記者是很沒生活技能的人,是以理念行先的職業,什麼都可以不理,例如 claim 車錢。但開店如果你不做好微小事,連把理念取出來展示的機會也沒有。」 買書入貨、宣傳、埋數⋯⋯要慢慢學習的事多的是。


這些是Kris推介的書籍,他認為若令更多人培養媒體素養,對整個傳媒業是有幫助的。皆因若人們懂得分辦好的報道,被信任的媒體自然被充權。

每間獨立書店也有獨有的個性,因着他們的出身,順理成章集中推廣報導、紀實文學書籍,同時宣揚傳媒價值。書架放上一本本訪問集、記者手記、傳媒業分析書籍等,他們也會以第一身經驗跟客人分享選書。Kris 首推有關南韓前主播孫石熙的兩本書,皆因書中完美展現第四權如何監察公權力,他認為今天的香港更需了解整過媒體操作。他續道:「如果可以,我很希望能把書店營運者,也放在記者的類別。當我們在營運這樣的書店,我們 deep down 依然覺得自己是記者。」


書店有很多「歷史文物」,都是行家、前輩特意為書店獻出。

新聞是歷史的草稿
書店的另一特色,是收藏了很多「傳媒文物」。窗邊的長木桌來自前傳媒機構,曾是記者日夜拼搏的地方,桌上還留下前總編為維護每名員工權益,每隔 1.5 米貼上的橙紅貼紙。在收銀旁邊的書桌,有塊紙牌寫着「新聞是歷史的草稿」,上方鑲着創刊號的《蘋果日報》、90 年代報導中英談判的《南華早報》,還有 911 事件的《明報》特刊及創刊號的《大學線》等。書店還有不少獨家的書籍,如《安裕周記》,這些都是行家或前輩找給他們。書架上也特別多簽名版的書,一些傳媒人作者隔幾天就會上來簽名。Kris 說:「這店舖有很多東西,其實不止是我們五人有的東西,是受了很多人恩惠才出現。誇張點說,是傳媒行業成就了這間店舖的出現,我們很 grateful。」


書枱上放上一本簿供客人留言,不少人都留下互相打氣的話。

仍有很多東西值得報道給人知道
他們亦盼望書舍能成為留下的人的聚集處,刻意劃分了可以坐很久閱讀、工作的區域。雖然店舖現時是 8 時關門,但熟一點的朋友都知道不是這麼準時,因為收舖後還有很多東西要處理,如清潔、埋數等。Kris 笑指:「試過有客人 10 時才出現,都照進來。因為是舊樓,走了幾層上來,很難開口叫人走,小店不像連鎖店那麼 strict。」傳媒一般很晚下班,他平時着行家來就 WhatsApp 他,他就不會走。開業以來,這兒成為了很多行家放工圍爐之地。


他們有前同事畫了前辦公室的場景,成了書店的一道風景。

這樣的空間亦造就互相鼓勵的相遇。有天,有個中學生上來買了本新聞類書籍。閒聊下,Kris 發現他想修讀新聞系及做記者。問他不怕辛苦嗎?學生說:「雖然現時社會有很多東西報導不了,但仍有很多東西值得報道給人知道。」Kris 聽到後十分動容,然後着他日後有什麼升學就業輔導需要,再來聊聊天。能繼續把信奉的價值延續,是書店對於 Kris 最大的意義。

留下書舍 Have A Nice Stay
地址:太子西洋菜南街 228 號唐四樓
電話:4658 9022

FB:留下書舍 Have A Nice Stay
IG:hans.bookstorehk

撰文:Charlotte ( @haha.hui)
攝影:每木 @weak_chic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