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腎病的中醫藥治療

高尿酸血症所導致的腎病稱為高尿酸血症性腎病,亦稱痛風性腎病。痛風可有明顯的關節紅、腫、熱、痛等臨床症狀,而痛風性腎病腎臟改變常常是隱匿的,而易被忽視。一般說來,痛風關節炎反覆發作多年,才有腎損害,但也有例外,甚至有腎臟損害發生在關節炎之前。

長期高尿酸血症,不論是否出現痛風發作,均可致腎損害,屬於慢性腎臟病範圍。痛風性腎病主要損害部位是腎小管和腎間質,病變以腎髓質部位最為嚴重。

臨床上,早期可能並無特殊不適,或偶有輕度單側或雙側腰痛,部分患者早期可間歇出現少量蛋白尿。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持續性蛋白尿、鏡下血尿。尿呈酸性,可有輕度浮腫、中度良性高血壓。幾乎均有腎小管濃縮功能下降,腎小管濃縮功能受損早於腎小球功能受損。可有夜尿增多、多尿、尿比重降低,及輕、中度蛋白尿,其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尿素氮、肌酐等升高。

在治療方面,重視基礎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多飲水、鹼化尿液等。但有水腫,飲水量需要合理調整。同時在應用利尿藥時,要避免使用影響尿酸排泄的噻嗪類利尿劑,如速尿、利尿酸等。

中醫認為痛風性腎病主因在於脾腎功能失調;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濕濁排泄障礙。如果又酗酒暴食、勞倦過度等,則會促使濕濁流注於關節、肌肉,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痹痛,如濕濁之邪,進一步傷於腎則可導致腎損害,嚴重者可至腎衰竭。

對於痛風性腎病,中醫採取辨證治療,常見證型有為脾虛濕熱、腎虛濕熱及瘀血阻絡等證型。已出現慢性腎衰者,則予優質低蛋白飲食、避免腎損害使用及給予中醫藥綜合治療;對於腎衰晚期,則需要配合腎替代療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首席講師徐大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