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開發課本教材 方興未艾

【星島日報報道】雖然隨着教科書分拆政策落實,課本價格加幅連續幾年持續溫和,但教育界仍探索傳統書商以外的課本市場,繼公開大學發展「開放教科書」後,教育大學早前宣布已通過網上平台眾籌,出版一套生命教育教材。有教育界友好指,眾籌方式為教材與教科書集資概念創新,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今次教大通過網上眾籌平台,成功籌得三十萬元出版名為「伴──與生命共同成長」的中學教材,下一階段將繼續在網上平台眾籌,冀將教材推廣至更多學校。以往有教科書出版社以籌眾方式,為開發小學中文科開放教科書集資,結果只籌到不足兩萬元,距離兩百萬元的目標相差甚遠。 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指教大選擇的集資平台主打慈善與公益用途,較容易獲得支持,「做善事自然多人願意慷慨解囊,但商業的眾籌平台猶如打本給人做生意,即使出版社稱要轉型為社會企業,一般人亦未必願意隨緣樂助。」 友好亦指教大目標金額不算高,反觀出版社期望在兩個月內籌到兩百萬元,不切實際之餘,也高估了眾籌成效,「一般籌眾平台要成功集資,不外乎兩個關鍵原因,一是籌款者理念得到廣泛的認同,二是消費者可獲早鳥優惠,率先試用產品或服務。」 友好分析指,教科書與教材不似初創企業產品大眾化,師生亦不見得有誘因通過眾籌「嘗鮮」,故理念便成為爭取眾籌的主軸,「大專院校始終較出版社少一分商業考量,自然較易集資。」 那麽眾籌能否成為大專院校出版課本及教材的出路?友好坦言不樂觀,「始終大專院校出版的公開教科書市佔率不高,就如教大雖繼續為教材眾籌,卻講到明最終考慮與教育局合作,反映只靠眾籌是獨力難支。」 值得一提的是,教大新教材不少涉及認識自我、交友戀愛和理財等,正是初中生活與社會科的課題,「不少書商都抱怨該科每個課題要獨立分冊,愈少學校講授的課題頓成雞肋,如今教大教材正好填補這個空間。」然而礙於成本,友好相信教大「落水」出版送審教科書機會不大。 眾籌因共享經濟概念而應運而生,對出版課本與教材帶來演變雖然尚待觀察,但教師與家長最關心的還是質素,如何集資相信只是噱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