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屋邨行

屋邨,見證了香港居民的眾生相。側寫了香港城市的發展。從前的屋邨名字、設計、空間使用都各有特色,見證不同年代居民的需要 —— 香港公營房屋的發展計劃,其實就在石硤尾拉開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加上國共內戰,不少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抵港,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都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寮屋。但由於寮屋以廢木和鐵皮等物料搭建而成,而且興建得非常密集,因此常受火災威脅。在 1953 年的聖誕夜,石硤尾的寮屋就發生大火,接近 6 萬人痛失家園,第一代的徙置大廈應運而生。現時著名、被活化成青年旅舍的美荷樓,就是當年興建的「第一型」徙置大廈之一。

石硤尾的故事,就從這裡展開

當年那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燒毀了一個名為「光民村」的寮屋區。香港政府於 1961 年,以特惠的地價,將土地售予給非牟利機構「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廉租屋,以解決低收入人士的住屋問題,於是就建成了現在的大坑西邨,其口號為「興強順利,康樂安泰」,所以樓宇都以此命名,是香港現存唯一一個私營的廉租屋邨。

為滿足居民的日常所需,地下那層也開設了不少商店,例如在區內歷史悠久的大昌眼鏡,那亮眼的霓虹燈招牌,不知曾為多少晚歸的居民帶來安慰。


屋邨內許多店舖已經結業。走在其中,有種凝結時光的寂靜,讓人有人們從來沒有遠離的錯覺,只一個轉身,不知誰會拉開閘門,重現繁華熱鬧的景象。

大坑西邨的二樓有條被荒廢的「隧道」,是當年為滿足邨內居民需求而設立的店舖走廊,那些通花欄杆,那輛不知主人是誰的單車,塵封許久,看不出年月何時,就像定格在某處的時空。

這條全港僅餘的第一代私營公屋,也快將被清拆,成為歷史。


大坑西邨的旁邊,就是南山邨,於 1975 年興建,1977 年入伙,屬新長型屋邨設計,在大火前也曾為木屋區。這裡由 8 棟大廈組成,地下那層有街市,街市上方則有平台空地,兩則還有舊式兒童遊樂場,成了不少攝影愛好者的拍照之處。走進屋邨的中間,其實還有更大的公共空間,被大廈完全包圍其中,非常特別,足見以前的屋村設計都以人為本,保留大量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的牆上,塗滿了壁畫,這幅「松鶴延年」壁畫,與上面欄杆曬著有卡通圖案的被單相映成趣,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港式屋村美學在裡頭。


那些年沒有網上世界,與朋友兄弟姐妹玩玩飛行棋,雖然簡單,但足夠快樂。這幅藏在南山邨的某個角落的飛行棋盤,勾起了不少童年時的美好回憶。

童年最快樂的,莫過於到士多買零食。傳統辦館其實跟普通「士多」有點不同,原本賣酒、煙等外國貨,但由於「南昌辦館」位於南山邨,為居民提供服務,因此也售賣其他零食雜貨,因此與士多差不多。到這裡走一轉,會看見很多現在大超市已經買少見少的零食,喚回小時候與朋友分甘同味的快樂回憶。

有人聚居的地方,也會也廟宇出現,為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在石硤尾棠蔭街上,就有一個神秘的入口,通往一個超過 50 年歷史的古廟 —— 九龍仔福德古廟。這座民間廟宇供奉諸神,例如供奉福德土地公、黃大閣,帝君廟,元天上帝,天后娘娘等,以滿足市民各方面的需要。這古廟依山而建,一直沿著馬路向上爬,能直達主教山(又稱窩仔山),是街坊常常經過的地方。

趁一切未消失前,就讓我們花個下午,透過圖文在屋邨散散步,了解上一代的生活故事吧。

撰文:莎莉
攝影:Hiuman @香港遺美
路線提供:Hiuman @香港遺美
Model:Ali

The post 石硤尾屋邨行 first appeared on BetterMe Magazine.

這篇文章 石硤尾屋邨行 最早出現於 BetterM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