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六個地點珊瑚白化 白蠟仔白化率最高逾五成半

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香港珊瑚礁白化及生物侵蝕程度並不嚴重,只有6個調查地點有白化情況,當中白蠟仔白化率最高,有57.6%。 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過往的珊瑚礁普查中收到報告,發現部分珊瑚區出現珊瑚白化及生物侵蝕現象,2017年委託浸會大學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與他的團隊,在香港33個主要珊瑚群落,展開為期18個月的研究。 結果發現,白化原因是由於2014至2017年全球天氣現象不正常,2017年降雨量亦較多,導致海水鹽度減淡,不利珊瑚生長,而夏天刺冠海膽和核果螺等生物的生長比較旺盛,加大了生物侵蝕程度,成因與潛水活動和社會基建關係不大。 研究指出,目前白化珊瑚群恢復情況良好,監察的137個珊瑚中,超過9成於一個月後自然恢復正常,當中3.3%死亡。如未來有珊瑚群大規模死亡,可挑選耐受性較強的品種進行移植,復修時間則需時5至10年。 邱建文建議政府設立珊瑚白化月份,更頻密監察水質和珊瑚健康狀況,建立監察計劃,嚴重時可減少人類活動干擾。建議獲漁護署接納,明年會在主要珊瑚區展開更詳細的長期監察行動,並考慮完善義務潛水人員發現珊瑚白化的通報機制,其他行動亦會陸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