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件疫情來襲 逾7成人有中至高度創傷壓力症狀

港大一項調查發現,分別有超過7成及4成受訪者,有中至高度的創傷後壓力症症狀及抑鬱症症狀,有3成6人就同時有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認為,持續不斷的社會事件及疫情,令人無法於事件完結後疏理壓力,反而持續帶來壓力來源,成為處理精神健康問題的挑戰。 港大精神醫學系由2月到7月,訪問近11500人,超過6成半人因為疫情憂慮前途而有壓力,5成2人的壓力來自缺乏防疫物資,另外有2成7受訪者表示,由於親眼或經媒體觀看集體社會行動而引起壓力,亦有近2成人因為受到言語針對及羞辱而有壓力,一成半人因為曾經被武力驅散,或經媒體看見有人受襲擊而產生壓力。過半數受訪者遠離壓力來源後情況改善,但其餘受訪者的症狀未有減退,有機會患上精神疾病。 調查又發現,24歲以下的受訪者,創傷後壓力症及抑鬱症狀都比其他年齡層高。陳友凱認為,過去一段時間,較多青年接觸創傷事件,社會轉變,正正挑戰青年較為著重的個人意義及理想,而15至25歲人士的腦部發育正面對重大轉型,亦令青年的精神健康風險增加。 陳友凱又表示,部分人近一年對公營醫療或服務機構失去信心,例如曾經被捕或參與社會行動的青年,會擔心資料曝光而不敢求助。他認為各方包括政府,要思考如何保障求助人的私隱,令市民有信心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