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減廚餘 堆填可避免

科技減廚餘 堆填可避免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垃圾徵費最快後年實施,但各堆填區2020年料相繼爆滿。佔都市固體廢物約3分1的廚餘可謂現行政策做得尤差的範疇,但問題其實可靠法規及科技填補。 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每年向全球才分發320萬噸食物予有需要貧民,香港這彈丸之地卻僅365天已產生出約133萬噸廚餘。近月有中大學生走訪香港仔3間餐廳,不足15分鐘就收集到2.7公斤剩食,足見港人有多浪費。 「雪櫃相機」建議菜譜 減浪費 各地其實已陸續應用科技,嘗試源頭減廢。號稱全球首個獨立雪櫃相機的Smarter FridgeCam下月將於英國開售,它可拍攝及分析用家已購入的食材,能監察其食用期限,且能按雪櫃內的剩餘材料發出建議菜譜,減少食物遭浪費。 當食物科學能結合大數據,減廢更事半功倍。IBM的智能系統Watson現有約2,000款食材的詳盡資料庫,在掃描用戶的雪櫃後,可應食材、地點、時節等,演算出最適合個人口味的食譜,甚至就地想出替代食材,老饕勢不用再特意買瓶只會用一次的進口香草。 科技應用於飲食不是西方專美,私人氣象商日本氣象協會(JWA)自2014年亦踩過界助商企減廢。它憑天氣預測、產品銷售歷史以及社交媒體新趨勢,成功減少庫存浪費,比如豆腐商Sagamiya Foods就少丟了5,840公噸易壞食材,日本雀巢每噸貨品的碳排放亦減少了54%。 減少食材浪費未必需要破格技術,有時只需一個中間人就做到,比如英國企業Oddbox、Fishbox會幫人訂購不符超市入貨標準的漁農產品,香港也有自家配對平台Food Savior,中小型餐廳能即時上載賣不去就要丟掉的食物,顧客也能享受大額折扣,人人各取所需。 港每日3600公噸廚餘堆填 本地有不少有心人營辦數個社區雪櫃、逾期食物超市,望盡一分力減廢,但港府就廚餘問題,卻一直歎慢板。廚餘明明是有機廢料,可轉化為肥料、沼氣,偏偏每天有約3,600公噸廚餘直送堆填區,重如6架A380飛機又或200架雙層巴士。 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年底前會投入營運,每日卻僅能處理200公噸商用廚餘,就算包括正興建的沙嶺廠,以及尚未招標的石崗廠,根本仍供不應求。即使連中文大學也計劃斥資自建廚餘廠,立法會議員盧國偉月前查問會否於公共屋邨設置時,環境局亦僅以房委會未有計劃回應了事。 三藩市2009年創美國先河,立法要求將垃圾分類成堆填、回收及堆肥,後兩者徵費較少,提供充足合作誘因,成功減少8成堆填廢物之餘,堆肥商也能自負盈虧,香港不難仿效,卻有望填補垃圾徵費計劃一大短處。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