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顧問:6月接獲查詢增倍 25至35歲、再回流個案近年持續升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香港今年6月、7月異常沉重。局勢每天在變,尤其在剛過去的7月1日晚上,中老年一輩彷彿回到30年前春夏之交那個太黑太長的6月4日夜晚。30年前有人會問,中國往何處去?30年後的今日,我們卻在問,香港往何處去?香港人應該如何自處?

這個移民專題系列,今年初開始構思與籌備,先有大灣區規劃,然後是令城中富豪也惶恐不安的《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繼而是佔中九子判刑、六四30周年。有受訪者初時表示未知是否移民,後來卻稱打算於一段時間後離開。6月是一浪接一浪的反送中風波,兩次百萬人遊行、612警民衝突、621包圍警察總部、71佔領立法會、77旺角黑夜、持續的遊行抗爭和警民衝突,還有青年離世,但政府遲遲不回應訴求,香港人的心,很重。

去或留,香港人如何自處?
去或留,香港人如何自處?

小島躁動不安,遇上的挑戰一浪接一浪。有移民顧問表示,6月接獲的移民查詢增加1倍。

其實打從數年前開始,中產、中年人敘舊不是討論「走不走」,而是「何時走」;特別是80、90年代曾經隨父母移民然後回流香港的人,不到30年又再重複上一代的足印,說要「為孫」倒流,隨時帶同配偶與子女二次移民。

香港從來都是移民城市,30、40年代打日本仔、1949年中共執政、50、60年代內地爆發大饑荒與文化大革命,大量人口移入香港。六七暴動、1984年中英前途談判、1989年六四事件、九七回歸,均有人選擇離開香港。

回歸22年,不單是中港矛盾引發的種種憂慮,還有瘋狂樓價、競爭激烈的教育制度、公營醫療資源配套不足、單一經濟產業主導等問題,都令香港人特別是青年看不到前路,父母擔心下一代都在想執包袱走人。

如今,我們的心情無法平復。去或留,在許多人眼中更是前所未有地逼切。

在這個專題系列中,我們採訪了十個人物故事:已移民、被移民、即將移民、二次移民、放棄移民、以及盡量希望留港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全部受訪者均熱愛香港、關心港事。他們的心聲,將逐一細說。

移民顧問胡康邦表示,近月接獲的移民查詢增加1倍。
移民顧問胡康邦表示,近月接獲的移民查詢增加1倍。

移民顧問胡康邦表示,截至6月底,旗下公司接獲的移民查詢,為6月初的兩倍,處理的單量也增加三成。首次跟移民顧問約見便即時簽約申請的個案佔三成,顯示《逃犯條例》修訂與連串事件,激發一些人決心離開香港,焦急情緒為近10年之最。他指,近月除原有的技術移民申請外,申請投資移民以購買政治保險的高端客戶亦增多,香港同時流失人才與資金。他認為,近年香港不但再現移民潮,更出現移民年輕化的現象,公司處理的二次移民個案(或稱「再回流」指早年回流香港者,如今申請妻兒返回移民地),以及25歲至35歲的移民個案,從2014年起持續增加。

胡康邦移民顧問公司今年4至6月季度的生意額,較去年同期增加四成,今年整年生意額預料較去年增長三至四成。另外,近10年每年生意額一直維持雙位數字的增長。胡康邦預料,由於香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一直未有改善,加上政治問題作為催化劑,移民潮將會持續。

胡康邦表示:「《逃犯條例》修訂的確有影響,有客人表示,修例是他們決定移民的主因。有於國內做生意的港人表示不信任內地法治,越了解便越多避忌。有父母本身贊成抗爭,卻怕年輕子女被捕或被控刑事罪影響前途,於無奈與壓迫感之下覺得有逼切性要移民。」

「另外,也有人覺得政府沒有回應市民訴求,言論自由與民主政制受到衝擊,香港不再是安樂窩。也有申請人表示怕亂,說一見到有人『擲磚頭』便決定離開。近年移民的人有不同政治取向,佔中製造了情緒,支持與反對者也可能決定出走;《逃犯條例》連串事件激發更多人決心離港。」胡康邦說。

胡續稱,近月的新客戶包括一些演藝文化界與體育界人士,部份人可能因某些言論而遭內地封殺,香港市場亦萎縮,對生計和人身安全有所關注,於是透過商業移民類別,以自僱人士身分申請移民加拿大與澳洲等地。胡表示,當中包括幕前幕後的演藝界人士,一個介紹一個前來辦理移民申請。

社會衝突持續,有人擔心香港前景及下一代出路,考慮移民。美聯社圖片
社會衝突持續,有人擔心香港前景及下一代出路,考慮移民。美聯社圖片

胡康邦以往多數處理技術移民,近月則越來越多申請投資移民的高端客戶,後者有人身家估計逾億,希望分散投資及購買政治保險「袋住先」,透過於外地投資數千萬港元先取得外國國籍,暫未必打算長期離開香港。對香港來說,技術移民造成人才流失,投資移民則代表資金流失。

胡康邦稱,近月不少申請人透過電話從顧問公司得悉自己符合移民資格後,首次到公司面見時,已經立即簽約申請,佔總數三成,顯示移民決心與焦急程度前所未有。

他認為,政治因素為移民催化劑,但近年港人移民不僅出於政治考慮,也出於對生活質素與子女教育的追求。社會結構性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樓價高、上游機會少等問題從未解決,官員領袖多年來說聆聽民意,卻未見實質行動,更將年輕人的不滿歸咎於通識課程等。因此,他預料移民潮將持續。

「九七前,港人移民主要是因為政治因素、需要到外地買『保險』;現在則因為港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影響,學業、工作與生活壓力大、空間狹窄、學生不斷補習,發展受到局限。」

胡稱,香港人移民外地通常可分為三個年齡組別,不同組別有不同需要。截至今年六月底,所有年齡組別的移民查詢、以及二次移民的查詢均較6月初上升一倍,公司處理的個案亦上升三成。

25歲至35歲人士多為單身並以技術移民類別申請,不滿香港向上流動機會低,政府在近日社會事件中不聽民意,令這批人移民決心非常大,以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為熱門目的地。

不少35歲至45歲中年人有子女,鍾情外國有質素及免費的教育,不滿壓力爆煲的香港不利親子與家庭生活,移民地點除加澳紐外,亦考慮英美等;另外,愛爾蘭只要求移民人士每年於該國逗留一天,對希望仍然保留香港工作的人士有吸引力。

至於50歲至65歲人士,多有一定積蓄,同時對香港的公共醫療、退休保障與老人服務等有所擔心,認為香港不是理想的退休地點,賣掉香港的房子則可以於外國買兩三間房屋,歐洲小國亦為退休養老考慮之列;譬如以25萬歐元在希臘買樓便可以有當地身分,又或以30萬歐元取得保加利亞身分便可於兩年內(不需要坐「移民監」)取得歐盟護照,並於歐盟28個國家自由流動,居住、工作、唸書及享受歐盟的福利,因此保加利亞亦成為新興目的地。

另外,以往港人鍾情英美加澳紐,現在愛爾蘭、希臘、保加利亞、葡萄牙、馬爾他、塞浦路斯等亦為港人移居地。港人可能認為它們是新興地點,不過胡稱它們於國內已經熱賣近五年。

「有25歲的護士由於前線工作辛苦,深感縱有抱負也難以改變制度,於是趁著全球缺乏醫護人員,便以專業人士身分往外走。亦有不少年輕夫婦到外地度蜜月後,『叮』一聲覺得要離開香港。2014年起至今,公司處理25歲至35歲人士移民的個案增長一成半。」

胡康邦說,如果兩夫婦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兩人月入共八萬元、未有孩子,他們申請技術移民只需港幣十萬元(包括律師費、以及支付當地政府的費用)。移民外國後,子女教育通常免費。

他近年接觸的申請人,大部分為25歲至45歲,在香港有一定積蓄及房產。他們不想做樓奴,利用香港一間房產的價值可以在外國買兩層樓,一間自住、一間收租,享受更平衡和高質素的生活。

另外,自2014年起,胡康邦的二次移民生意也增長了一成半,並以有孩子的家庭為主。譬如有一位九七前、十多歲跟隨父母移民外國的男士,回流香港後,現已是有妻兒的中年人;他眼見兒子在香港500呎的家裡只管打機、兩父子少有溝通,但兒子每次到加拿大遊玩卻顯得十分興奮,父子一同滑雪、有傾有講。於是這位回流人士為免兒子在香港變宅男,寧願犧牲自己在香港的優差,申請妻兒移民、自己則二次移民。胡表示,這些本身已經有外國國籍的人士通常於自己約40至45歲、即孩子開始長大的時候,選擇二次移民,而且是舉家離開,不再像上一輩那樣因看重香港的賺錢機會而做「太空人」。

有意移民者往往於夫婦40歲至45歲左右連同子女全家出走。「如果有子女,我個人的意見是越早移民越好,因為學習中文不一定要留在香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孫女講中文也琅琅上口;小朋友要適應外國教育,就要早點離開香港。」

不少人擔心外國就業困難,胡康邦表示他不認同這個說法,認為有能力的人在外面總有平等的機會。只要開放自己、不要懷疑別人有歧視,成功融入主流的例子也不少。他以自己與兄長為例,兄長早年中七畢業後在郵局工作,因為外家在澳洲而有機會移民,移民初期在餐廳洗碗,後到大學修讀資訊科技,成功加入當地IBM 工作直至退休。胡康邦70年代於香港大學畢業,在偶然機會下移民澳洲、從事電腦工作,子女在當地接受良好教育,認為所謂一代人努力、數代人享福。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