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心臟停頓 及時除顫增10倍出院率

機構建議本港的處所增加AED機數量。(莊得盈攝)
機構建議本港的處所增加AED機數量。(莊得盈攝)

【本報訊】第5波疫情下,公營醫療的需求有增無減,在醫護人手缺乏的情況下,市民更要懂得「自救」。院外心臟停頓(OHCA)是意外死亡的主因,本港發病率為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即每千人便有一名患者。有研究發現,本港只有4.2%個案可於出院時存活,專家形容此病為「九死一生」。而盡快為病人施行心肺復甦法(CPR)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均可提高患者存活率。有機構建議本港的處所增加AED機,另加強教育大眾對急救的認知。

全港僅5000部AED機

現時醫學研究普遍關注OHCA的整體病發及存活率,故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委託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病例數據研究,分析由2017至2020年期間逾22,000個病例,同時聚焦40歲或以下的OHCA患者個案。該學系博士徐幻引用數據指,只有約4%的相關人士可於出院時存活;另有近半人在家發病,年輕男性患者亦比女性高出一倍。至於40歲或以下患者曾接受CPR或AED的比率,分別只有34%及6.8%。不過徐強調,若患者及時獲施CPR,出院率升近5倍;及時獲使用AED,出院率是沒有用AED的約10倍。

患者進行CPR及AED後存活率可明顯提升,惟全港的AED機數量不足,例如跟日本的61萬部相比,本港僅有5,000部。心律會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建議,應透過公眾教育讓大眾留意個人心臟健康及警號,減低OHCA發生風險。他舉例指,若年輕人做運動時感到心臟不適、頭暈、休息過後氣促情況仍未有改善時,便要多加留意及進行身體檢查。另外,政府亦應訂立資助政策支援戶外、公眾場所等地方安裝更多AED機,提高人均AED機配置比率;同時以便公眾識別AED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