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台灣今日新增180例本土確診,大台北地區升高至三級警戒

5月15日上午10時45分,台灣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協同衛福部長陳時中召開臨時記者會,宣布今日新增180例本土確診;其中有43例與萬華地區群聚感染事件相關,蘆洲則有4例、宜蘭1例。

陳時中指出,包括萬華在內的熱區,近期的陽性篩檢率偏高,已從原來的0.5%增加至3-10%,因此決定升高台北、新北的警戒等級至第三級,日期從5月15日下午四時起,持續至5月28日,屆時再視情況決定是否延長、升級或取消。

根據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明訂,第三級疫情警戒,主要有三大措施:一、外出時全程戴口罩。二、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三、僅保留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服務、醫療及公務所需,其餘營業及公共場域關閉。

針對台灣社會出現要求「封城」的疑問或呼聲,陳時中回應道,防疫是長時間的過程,防疫的措施不一定是強度愈高愈好;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如果封城強度沒有拿捏好,反而會產生防疫疲乏、人民反彈的情形,因而難以形成全民抗疫的精神,最終很容易失敗」,陳時中強調,指揮中心會根據疫情隨時做滾動式調整,但不會馬上做強度過高的措施。

如果疫情持續延燒,到了「第四級警戒」程度,便會進入非必要不得外出、全面停班停課、指定區域封鎖的階段,即一般輿論中所認知的「封城」期。陳時中透露,目前指揮中心認定,升到四級警戒的標準,是未來連續14天有100例以上本土確診案例。但標準亦會隨時滾動檢討。

近日疫情升溫,大台北地區急診室已經出現過多民眾要求快篩、擠壓其他輕症甚至重症患者就醫情形。端傳媒記者對此發問,是否會有進一步的分流措施?

陳時中回應,前日升級二級警戒時,指揮中心便已發函給醫院,要求重啟專責病房,未來會進行分艙分流,並大量設置戶外篩檢站,至於門診病患,則會開始廣泛運用遠距醫療;為了讓醫療量能可以集中在重症病患上,指揮中心也會進一步研擬修訂出院標準。

目前台灣全國性的重要應變措施包括:全國休閒娛樂場所關閉、停止進香團和宮廟活動、宗教場所之活動落實實聯制(實名登記制度)、中小學校園停止對外開放、民間社團停止交接相關活動。

至於進入第三級警戒的台北、新北,新增的防疫指引則包括: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以及社區大學、圖書館、老人共餐空間必須關閉;市民外出時須全程配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的家庭和社交聚會(不包含上班工作、營業場所);啟動企業持續營運的因應措施;餐飲場所必須遵守實聯制、社交距離、隔板等防疫措施,無法落實則必須外帶。

本週末適逢國中會考,教育部對此亦表示,由於原本就有進行嚴密準備,會考將會繼續進行,也有準備「防疫考場」,一間教室內只有兩個座位,確保考生能夠安心應考。根據數據看來,今日的國中會考缺考率,並沒有比往年更高。

15日下午,指揮中心再次宣布,今天單日新增181例本土確診個案、5 例境外移入個案,比上午新增一例。

指揮中心詳細解說,新增的 181 個本土案例中,確診者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4月23日至5月14日,居住地區分別為:台北市89例、新北市75例、彰化縣6例、宜蘭縣4例、桃園縣各4例、台中市及基隆市各1例;其中,台南有1例才剛採檢確診,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補充,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 1475 例確診、12 例死亡、1116解除隔離,剩下 347 人仍在住院治療中;住院治療中的個案有12 例屬於重症、6 例於加護病房、4 例使用呼吸器。於集中檢疫所隔離的 324 例諾富特個案,經兩度核酸檢驗(PCR)陰性,已全數解除隔離。

除了啟動醫療應變體系外,指揮中心也「擴大篩檢」,除了各醫院設置戶外採檢站之外,也商請台北市政府設置社區採檢站。陳時中強調,目前廣篩還是有針對性,針對有症狀、有區域性風險者,列入優先採檢對象;有症狀者優先至醫院採檢站,若無症狀但有感染風險者,建議到社區採檢站採檢。

隨著疫情升溫,台灣既有的「高標準」醫療收治措施也將放寬。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未來如果將所有確診者全都放在負壓隔離病房、一人一室治療,量能可能會不夠。過去量能少的時候用最嚴格標準應付,不過,現今即便放寬標準(不需要雙採陰、只要Ct值大於34就能解除隔離、進入社區),這樣的標準還是比歐美嚴格許多。把負壓隔離病房留給新的確診者、一人一室收治,為專家小組討論出來的過渡期因應方法,若疫情有惡化,會持續檢討、調整。

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也進一步說明,醫療量能方面,現在全國負壓隔離病房總共有760床、分布在全台87家醫院,預計下週一前開設全台172家急救責任醫院、專責病房約 2412 床,若全數開設預計能達到3000多床。接下來將分四階段啟動:全台各縣市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各家醫院「專責急救病房」、「專責醫院」;最後,無發燒、無積極治療需要之輕症者,將移至「集中檢疫所」,以確保醫療量能。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病毒基因定序結果顯示,華航諾富特、蘆洲、萬華、宜蘭羅東遊藝場,全都是相同序列的英國變種病毒株,雖然發生地點不同,但應有關聯。目前基因定序調查已告一段落,除非再有感染源不明的個案,否則會將醫療資源花在刀口上。

指揮官陳時中也強調,「政府必須確保從防疫旅館到醫療體系的整體量能」,由於集中檢疫所不僅將協助收治無症狀確診個案,也要在地方防疫旅館量能不足時支援,未來居家檢疫將優先安排到防疫旅館。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疫苗接種人數總計18萬6419人,其中公費14萬9139 人,自費 3萬7010 人。

【新聞小辭典】台北市萬華區

萬華區位於台北市西南側,現捷運龍山寺站附近。舊稱「艋舺」(Bangka),隔著淡水河、新店溪與新北市對望,由於有河川經過、航運發達,為台灣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

在漢人移民來到台灣開墾之前,萬華就已是當時台灣原住民活動、商業交易之地。清代以後,萬華更是盛極一時,當時就有諺語以「一府二鹿三艋舺」指稱台灣最重要的三個地區:一府為臺灣府城(今台南市中西區與安平區),二鹿為鹿港(今彰化縣鹿港鎮),三「艋舺」即為今日台北市萬華區的一部分。到了日治時期,萬華一帶建立起國際化、年輕族群聚集的消費商圈「西門町」,成為今日台北市萬華區的雛型。

也因為商業繁榮、政商遊客往來眾多,萬華自清代、日治時期便有娛樂產所和性產業聚集;然而,隨著1997年台北市政府開始大力「掃黃」,並於2001年廢除「台北市娼妓管理辦法」,萬華的「合法性產業」也正式走入歷史。

不過,由於性交易需求仍在,因此部分性產業只是由合法轉為地下,至今萬華的老社區「寶斗里」(今「青山里」,位於西園路一段至梧州街、三水街一帶)一帶,仍保有許多被稱為「阿公店」、「茶店仔」的「茶室」,以及情色地下酒店等特種行業。

本次蘆洲群聚的個案,便是來到萬華的茶藝館消費。

如今,台北市萬華區既有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又有國際消費觀光景點,人潮出入眾多。群聚案接連爆發後,成為疫情傳播的高風險熱點。隨著疫情日益升溫,對於流行病的恐懼加上對性產業的獵奇目光,也使得台北市萬華區在這波疫情中成為社會大眾和媒體熱議的焦點,也造成防疫上的難題。

5月13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便特別向媒體請託,「拜託各位媒體千萬不要去拍(萬華快篩站),恐怕大家就不篩了。這些人確實會有一些個人資料和隱私的問題,是特別為難的一個族群...這群人一拍,恐怕引發很多家庭的問題。」

未來兩週之內,萬華地區的篩檢、醫療量能是否足以負荷疫情升溫局勢?會不會成為大台北地區首個「封區」的區域?都將會是全國矚目的焦點。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515-taiwan-covid-cases-spike-to-180/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