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3.0】如何令旅遊業重回「四大主要行業」?
考考大家:如果按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加值比率來看,「四大主要行業」分別是什麼?官方統計(按重要性排列)是: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高端支援服務、旅遊;但旅遊業作為「四大」之一,其增加值比率遠遜其他「三大」,有時還低於「文化及創意產業」。
令人遺憾的是,據統計數據顯示,於疫情嚴重的2020年和2021年,旅遊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接近零。其貢獻既低於文化及創意產業,還低於受疫情嚴重打擊的航空業和體育界。要協助旅遊業恢復成為本地「四大主要行業」,政府可以怎樣做?
解除防疫措施未完全見效
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大家都知道,而在疫情後放寬各項防疫措施當然有一定作用。早前我分析統計處有關各個服務業的「收益價值指數」,發現不少行業如住宿服務(即酒店之類)、膳食服務(餐飲業)和電影業等的收入雖然還未重回疫情和修例風波前的盛況,但有關指數都回復至全盛時期八至九成,顯示在各項禁令解除後,不少行業都漸漸重回正軌。
旅遊業呢?大家都知道,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可算最大,正如剛才提到,在疫情嚴重的2020年和2021年間,旅遊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加值比率是近乎零。理論上,疫情後解除禁令重開大門應該可以振興旅遊業。的確,數據上看,旅遊業的「收益價值指數」已經由接近零回升不少,但是2023年第一季行內的指數亦只有不到40,仍遠遠低於疫情和修例前的約100水平。
是疫情改變了遊客的旅行習慣,還是修例風波和疫情之後,香港失去了在內地遊客心目中的吸引力?關於前者,各地遊客沒有因為疫情而變得更愛回家,從數據看,世界各地的遊客在疫情後都有「報復性消費」傾向,近半年香港人不斷到外地旅行就是一例。至於後者,內地來港遊客的比例在疫情前後的分別並不大。
增免稅額吸引不過夜旅客
然而,如果我們看香港旅遊發展局有關過夜和不過夜的內地來港遊客數字,前者其實已回復至修例和疫情前高峰的75%左右,而後者則只收復約一半的失地【圖】。從數字上看,在疫情前這些只花短時間在港的不過夜旅客,其在港消費是過夜旅客的接近七成,對本地旅遊業的貢獻一直不少,政府有什麼辦法可以吸引這些不過夜旅客重回香港?
[IMG-3564174|3564174_692b901e9665598d813a035cbda81cf4.png|FULL-IMG]
要知道,即使不是「走水貨」,這些不過夜旅客當中大部分都是在港購物然後帶回內地。明顯地,兩地稅差帶來的價格差異是吸引他們來港的一大原因。不過,目前內地客只能攜帶5000元人民幣的境外獲取物品從香港回內地,否則要繳關稅,而海南島的免稅購物額度已增至10萬元人民幣。
有提議指出,提高「免稅額」是促進旅遊業和零售業復甦的現實之舉。的確,相對於「夜經濟」的概念,它更具實際效果,亦似乎更有效令旅遊業重回「四大主要行業」。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