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3.0】婚姻是快樂泉源嗎?

【經濟3.0】婚姻是快樂泉源嗎?

婚姻是戀愛的墳墓?還是快樂的泉源?不少才華洋溢的大文豪認為是後者。狄更斯曾經寫道:「來吧,我們做一對相互關心的伴侶!多麼幸福,我們總有一個喜歡的人可以一直聊天和相伴。」而艾略特則進一步描述了這份聯繫的神聖和深厚:「對於兩個靈魂而言,還有什麼比感覺他們為了一生而結合,彼此在所有工作中加強,彼此在所有悲傷中休息,彼此在最後的離別時默默地、無法言喻地憶起彼此的時刻,是更偉大的事情嗎?」

探討背後多項要素

大文豪之外,經濟學者一直對快樂泉源大感興趣,因為不少行家都有透過提出政策改善社會的宏願,而要改善社會,我們首先要知道大家快樂泉源。關於這方面研究,不少行家都集中在收入是否與快樂掛鈎的問題上,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兩者有一定關係:在同一社會裏,有錢人一般比窮人快樂。不過,在國與國或昔與今的比較中,兩者關係就沒有那麼明顯。

那麼婚姻是快樂的泉源嗎?有關研究相對較少。不過,最近芝加哥大學的名教授Sam Peltzman,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Social Political Demography of Happiness的論文,他透過一項自1972年起開展的長期問卷調查,來探討幸福感背後多種因素。調查不僅涵蓋了年齡、種族、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和政治取向等多維度因素,還深入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交織影響受訪者的幸福感。結果揭示,婚姻不僅超過了收入,而且在所有這些變數中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結婚是最主要的差異因素,與未婚者相比,它在快樂與不快樂之間造成了30個百分點的差距。」

相關但不代表因果

然而,要留意的是,這篇論文只是指出婚姻與快樂兩者有相關性,但這並不代表兩者有因果關係。例如,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快樂。這是因為婚姻帶來了快樂,還是因為不快樂的人往往難以相處,或者是因為他們在婚姻市場中被篩選出來,或者以上所有的原因都有?

正所謂行動勝於言辭,如果婚姻是快樂的泉源,大家都應該趕快找尋大家的「靈魂伴侶」,然後「拉埋天窗」吧?事實上,近數十年來婚姻率卻一直呈下降趨勢。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和英國,婚姻率已經連續數十年下降,目前達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在美國,2000年時每1000人有8人結婚,但這結婚率在2022年已跌至每1000人只有6人。另外,自1972年起,英國的婚姻數字已下跌接近一半!

對不少人來說,無論是結婚或生子的成本都愈來愈高,加上同居在社會上漸漸為人接受,結婚並不一定是快樂的唯一泉源。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人對快樂有不同的定義,如果你問我,我會引用邱吉爾的名言:My most brilliant achievement was my ability to be able to persuade my wife to marry me。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