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財長即將走馬上任 參議院聽證會將傳遞經濟刺激「做大事」信號

【彭博】-- 為政府效力超過25年的財政部長提名人選珍妮特·耶倫周二將開始一個新的角色,從聯儲會理念和行動的捍衛者,變成美國經濟政策的銷售員。

參議院金融委員會周二上午10點舉行的聽證會可能涵蓋從匯率到稅收在內的一系列話題,同時,也將成為國會議員審議當選總統喬·拜登1.9萬億美元抗疫紓困計畫的第一個國會論壇。耶倫在事先準備的講稿中說,低利率意味著現在是「做大事」的時候。

現年74歲的耶倫需要兜售的一攬子計畫中,包括上調最低工資、大幅擴大家事假和病假等內容,而這些社會安全網項目已經引起共和黨的反對。很快將獲得參議院控制權的民主黨人將會力推自己的優先事項。

美國股指期貨周二上漲,截至美東時間7:45,標普500股指期貨上漲0.7%。債券殖利率升高。

曾為經濟學教授的耶倫如果得到確認,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財政部長,而這個崗位與她擔任過的聯儲會主席、副主席、舊金山聯儲行長截然不同。她在柯林頓時期曾經領導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但這更多屬於政府的經濟智囊團,而不是政策制定部門。

而且,這次她以政治任命官員身份登門國會之際,國會有可能對唐納德·川普進行彈劾審判,本月國會大廈暴力事件也余波未平。

「我們不知道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她會成為什麼樣的銷售員——以前她從來不需要做這些,」喬治·W·布什時期曾在財政部和白宮工作過的Tony Fratto說。她需要「想出最好的方法為政府政策爭取支持。」

在副總統擁有打破平衡的一票、民主黨人實際控制國會的情況下,國會通過刺激法案的可能性很高。美國仍有近1,100萬人失業,經濟繼續遭受疫情打擊。12月就業人數和零售銷售的下降使該國踉蹌步入新的一年。超過1,700萬人說,他們不知道自己下個月能不能付得起房租。

耶倫將以虛擬方式出席聽證會。她將告訴議員們,美國經濟存在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拜登政府的長遠目標是「為更多人創造更多繁榮」。

根據彭博新聞社獲得的講稿,耶倫周二將在參議院表示:「早在Covid-19感染美國人之前,我們就生活在一個K形經濟中,富者恆富,勞動人民被甩得越來越遠。」她說,「對於有色人種尤其如此。」

以下是她可能談到的其他一些關鍵問題:

赤字財政

耶倫將呼應拜登,認為利率水平處於歷史低位,為增加公共開支以振興經濟創造力機遇。她在講稿中寫道,「現在,利率處於歷史低位,我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做大事。」

但是,耶倫可能會被問到,債務即將超過GDP的100%,安全限度到底在哪裡。根據講稿,她將承認自己認識到「美國的債務負擔」。

耶倫還可能被問到債券發行策略問題,以及是否同意前財長羅伯特·魯賓多發長期債的主張。這可以鎖定廉價融資,但許多債券交易商對引入50年或100年期債券持懷疑態度。

聯儲會協調

即將卸任的財長史蒂文·姆努欽在12月末撤回聯儲會的5個緊急信貸便利,稱這是3月份通過的《Cares法》要求的。

民主黨人完全不同意。共和黨人拒絕在12月的紓困法案中插入任何可能導致這些項目復活的措辭。目前尚不清楚拜登政府是否尋求新的聯儲會行動。

耶倫可能會被問到聯儲會繼續購買大量國債的意圖,以及央行是否正在縱容政府過度借貸。

匯率政策

在美國的匯率政策上,耶倫多年來態度不一,有時候甚至直接支持弱勢美元。現在她可能面臨一些壓力,要她恢復支持強勢美元。但她過去也曾強調美元走強的負面影響。

《華爾街日報》周日報導稱,據拜登過渡團隊官員透露,耶倫在聽證會上將確認美國致力於市場決定匯率水平,並明確美國不會為了競爭優勢而尋求弱勢美元。拜登團隊發言人無法確認該報導。

財政部還負責對美國貿易伙伴的外匯政策進行半年度評估,以確定他們是否在操縱匯率。姆努欽認定過3國:中國(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瑞士和越南(2020年12月開始)。

相關報導:美國首次將瑞士和越南列為匯率操縱國 把中國留在觀察名單上

中國關係

儘管財政部不直接負責貿易談判,但通常會參與其中,而且財政部長過去一直是與中國對話的牽頭經濟官員。目前尚不清楚拜登政府是否計畫恢復某種形式的定期對話,以及耶倫在此類框架中的角色。

延伸閱讀:龍虎相爭誰得利 拜登手上攥了一大把對華籌碼

監管和稅收

財政部長通常在金融監管和稅收政策方面舉足輕重,儘管許多其他官員也參與其中並且可能牽頭負責。預計拜登政府將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並且已承諾將撤回川普的許多減稅措施。

耶倫還將擔任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的負責人,這是一個旨在監控金融風險的跨部門機構。她可能被問到加強監管權的問題,以及氣候變化是否會成為監管新領域。

原文標題Yellen Faces Senate With ‘Act Big’ Message on Economic Stimulus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