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恒斌:站在樹上看世界

翁恒斌身上有著不似三十幾歲的人會有的淘氣感,說起攀樹時兩眼迸著光,滿臉止不住的笑意。他先說起了龜山有個攀樹訓練場,又說自己明天要搭飛機去金門

帶一個攀樹體驗營,再說到最近自己剛說服學長和他一起全職投入攀樹師的工作…,話題天南地北,卻都圍繞在同一個主題上。

問起攀樹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他笑著說自己的背景跟其他人不太一樣。在香港,攀樹師是一份職業,許多人不是因為對攀樹有興趣才考證照,而是為了做修剪樹木的工作;臺灣雖然發展較晚,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攀樹師就像是

一張「運動教練證」,鮮少人會把它列入未來的人生規劃之中。

成為攀樹師,是過去生活經驗的積累

如果每件事情都能夠用天平來測量的話,那麼在翁恒斌的心裡,玩這件事肯定會比念書還要再重上一些。由於小時候住在雲林鄉間,他的所有娛樂都與大自然息

息相關,例如:赤腳踩泥土地、去水圳玩水、爬樹…,這些現在都市小孩必須花錢才能享受的「生活樣貌」,對小時候的他而言,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對戶外活動的熱愛,讓翁恒斌的大學生活幾乎都在童軍社度過。大四那年,更將行動版圖拓展至校外,擔任起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員。「協會帶領我進入了另外一個領域。」以前參加童軍社的戶外活動,他都不曾留心過任何的昆蟲鳥獸和花草樹木,只想滿足自己渴望探險的心情;成為解說員之後,他才漸漸留意到了屬於動植物的生態之美。

「對我來說,成為攀樹師,並以攀樹師為職業,是根據過去生活經驗而做出的選擇。」大學畢業之後,翁恒斌念了一學期的環境教育研究所,並進入戶外探索公

司工作,卻總是覺得體驗教育舉辦的戶外活動,沒有一項符合自己的個性。「一直到朋友邀約我去參加攀樹活動,才有種『還不錯』的感覺。」

他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艾德華•威爾森,他曾提出「親生命性假說」,認為人們對於生物世界的喜生活顯愛,是根植於天性之中的。例如:人類在獨居的狀態下,往往會種植花草或飼養寵物來使生命圓滿;放假的時候,也喜歡去郊外踏青,或

是來一場久遠的旅行。如果硬把人與大自然分開,反而會造成身心許許多多的狀況—沒有誰能夠永遠待在人工化的環境裡面,任何人都需要透過親近大自然來紓解壓力,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樹木是活的,在攀樹的過程裡,我明確感受到自己與大自然的貼近。」

站在神木上,我看見了人類的渺小

問起翁恒斌攀爬過印象最深的樹,他想了想,回了一個讓人意料之外的答案:「神木」。

「會攀爬神木,主要是協助臺大實驗林的攀樹師夥伴做樹冠層的研究。」一般來說,人們對於神木的印象,都是神聖且不可碰觸的。但翁恒斌認為這個想法並不

正確。「神木也需要定期檢查,才不會有突然倒塌的危機。」他舉了二○一六年倒塌的溪頭神木為例,有些感嘆地說,如果能做定期檢查的話,或許這樣的意外就不會發生了。

在世上生存超過兩千年,樹幹必須由好幾位成人手拉著手才能合抱,雖然內部早已被細菌侵蝕而呈現中空狀態,但在樹冠層中,樹枝和樹葉緊密交替且略成傘形,形成一個巨大的生態環境。翁恒斌形容,那就像是一座「空中花園」, 存在著許多在地面上已經看不到的植物,並有許多鳥獸在此處棲息。「有些生物學家稱樹冠層為『第三個世界』,就是因為目前能夠到達樹冠層的人很少,它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汙染。」

在高空之中仍舊孕育著無數的新生命,翁恒斌說自己在爬神木的時候,完全不會有任何的恐懼或害怕。「你會感覺被神木完全包圍著,我們就像在它身上爬行的螞蟻,渺小到幾乎感受不到存在。」曾經有信薩滿的朋友告訴他,萬物都是有靈性的,當我們在裡面攀爬,就能感受到屬於他們的生命能量,進而得到強烈的安心感。「我不信鬼神,卻可以接受他的說法。站在神木上方,我真的有一種被保護著的感覺,與爬其他同樣高度的樹木感受完全不一樣。」

你有多久沒有抬頭看看身邊的樹了?

「我還曾經爬過一棵樟樹,它位在一個熱門環狀步道的交叉處,不管是上山還是下山,遊客都必須經過這棵樹,所以常有人把它當作中繼站,在它底下乘涼、歇息。」

為了不要嚇到來往的遊客,翁恒斌在爬上樟樹後,將所有的工具和私人用品都一併拿到了樹上。從外觀上來看,這棵樹跟平常沒有任何差別,但只要一抬頭,就會發現他坐在樹上。

「那天,我在樹上待了一整個下午,沒有人發現我的存在。」不僅如此,遊客從環狀步道走下來的時候,必然會經過一個斜坡,有段路程他們的視線會與樹上的翁恒斌平行。他印象很清楚,那天剛好有一群登山客上山時在樹下享用了午餐,又在下山時在樹下休息了一小段的時間,卻從頭到尾沒有人抬頭喊出一句:「怎麼會有人坐在樹上?」

這次的經驗讓翁恒斌發現,即使人們都知道這裡有一棵樹,卻很少人會去留意樹的模樣。「我們與樹木的情感連結太淺了,導致後來樹木枯死、斷裂或是倒塌了,我們也只會覺得可惜,並不會去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樹木的死亡。」事實上,臺灣很多的行道樹並不健康,其原因大多源自於修剪與棲地的不適當。很多業者為了求一時之快,不管枝葉的好壞一律砍斷,造成樹木無法行光合作用,不是直接渴死,就是為了補充養分而過度繁衍新的枝葉,導致樹枝之間的空隙不足,強風一吹,便因受風面積增大而有了從中折斷的危險。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業者在種植樹木的過程中,因為偷懶而沒有拆除包裹球根的不織布,造成植栽沒有辦法深植土壤,抓地力不夠的情況下,颱風一來,很容易就會被連根拔起,釀成更巨大的災害。

建立人類與樹木之間的情誼

因為感覺到人與樹木之間連結的淡薄,翁恒斌在帶人體驗攀樹的時候,總是先教學員們怎麼爬,讓他們直接感受樹木的強壯。「很多人在爬上樹之後,才發現支撐他們體重的枝椏,直徑只有十公粗。」有些人便會開始擔心它會不會突然斷裂,這時翁恒斌就會笑著提醒,剛剛它不是支撐著你爬上來了嗎?

當學員們看見樹能乘載幾十個人的重量,卻依舊毫髮無傷的時候,他們就會認同樹的強壯。接著翁恒斌便會帶著學員們去思考,如果樹木能夠支撐這麼多人的重量, 那為什麼颱風一來,卻總是有這麼多樹木倒塌呢?「這些事情,真的很少人會去留意,可是當我們有了經驗之後,就會開始抬頭看樹,只要愈來愈多人來關注,就一定會有聲音出現,相關單位也會愈來愈重視修剪樹木這件事。」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對攀樹抱持著好奇與接納的態度。「雖然近幾年攀樹的熱潮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但有時候還是會遇到抱持著刻板印象的人。」明明攀樹師能做到的事情比吊車還多,但大部分的人們卻寧可花錢在昂貴的機具上,卻無法認同攀樹師的專業技術。「我希望讓更多人瞭解攀樹,將人們與樹木的情誼建立起來,環境自然就會變好。」

一棵樹的成長需要上百年的時間,與其種一棵樹,期待它在我們看不見的未來裡發芽、茁壯,不如多留心身邊每一棵已長成的大樹。翁恒斌相信,一旦我們能以樹的視角看世界,在抬頭仰望樹木的同時,我們必能在樹上找到一處能容納自己的地方。

【翁恒斌】

ISA註冊攀樹師。因為喜歡在大自然裡的感覺,所以常常在戶外玩耍。玩著玩

著,開始背著相機拍照,也不知道是玩起拍照,還是在拍玩的照片;以前山裡來水裡去拍照,現在樹上來樹下去拍照。

雖然好像是閒不下來的個性,但現在如果能架個吊床在樹上放空一個下午,或是去泡個電影院,那就是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