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財政壓力 須研可持續資源

【星島日報報道】學生人數隨着出生率下跌,不僅影響中學學位供求問題,連舉辦中學文憑試的考試及評核局,亦面臨財政壓力,主席陳仲尼日前更坦言,料現時二億一千萬元累積儲備,在二〇\二一年度將告用盡。有教育界友好坦言,相信當局會提供一次過撥款,但隨着考生人數減少的結構問題,值得討論其他可持續的財務安排。 考評局主席陳仲尼日前與傳媒茶敍,透露每年文憑試考生人數減少三千至五千人,在應考科目結構不變下,令考評局面對財政壓力,二〇\二一年預測屆時考生人數減至四萬五千人,每年整體虧損將達幾千萬元,即使考評局舉辦海外專業考試,能補貼虧損,相信亦難以扭轉局面。 調高文憑試考試費雖是選項之一,但陳仲尼坦言靠加價未必彌補虧損,事實上,考試費若因考生人數減少而要追回人均成本,加幅之大也難令家長與公眾接受,故須與當局商討撥款。 友好指,以往考評局獲政府一次過撥款,主要支付開發文憑試考試系統、支付電子評卷中心,以及支付最後一屆只供自修生應考的舊制會考及高考虧損,「這些都不是結構問題,亦屬非經常性開支」,但如今考評局面對的是人口下跌的結構問題,在出生率不會大幅回升下,以一次過撥款方式,恐難解決持續性的問題。 友好坦言,較合適的做法,也許是政府以津貼形式補貼考評局舉辦文憑試,「即讓政府與考評局共同負擔」,他指以往教育界亦有提出相關建議,但政府以考評局財政獨立,「制度運作大致良好」為由而不作改變,「若當局維持現行做法,可以預視考評局申請非經常撥款會更頻密,立法會議員恐會提出質疑。」 那麼可否仿效設立種子基金的做法,以基金投資回報補貼文憑試的虧損,友好指建議似是可行,「近年就算是教資會的研究基金,都面對投資回報不足問題,況且若回報多於文憑試的虧損,又會否衍生其他問題,值得探討。」友好坦言,有意見要求考評局另覓財路,舉辦更多國際專業考試,達到自負盈虧,但教育界並不樂見,「若焦點放在開源,忽視文憑試的本業,是本末倒置。」 無論如何,考評局面臨財政壓力已是不爭的事實,今屆政府強調「管治新風格」,教育局與考評局如何以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