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高血壓的中醫藥治療

高血壓會導致腎病,而腎病同樣也可導致高血壓。由於腎血管或腎實質性病變引起的高血壓稱為腎性高血壓,故腎性高血壓按解剖部位可分為腎血管性高血壓和腎實質性高血壓。

中醫文獻並無腎性高血壓的記載,由於腎性高血壓的臨床表現包括腎病可能出現的症狀和高血壓可能出現的症狀,因此中醫辨證常歸屬到“眩暈”、“心悸”、“頭痛”、“水腫”、“尿濁”、“關格”、“癃閉”等範疇。

腎性高血壓為繼發性高血壓。腎性高血壓繼發於多種腎臟疾病,多屬於本虛標實,早期主要表現為臟腑功能失調,主要涉及臟腑為肝、脾、腎三臟。肝腎虧虛是高血壓病重要的發病機制,而其根本在於陰陽的失調、臟腑功能虛衰。濕熱蘊結,或肝陽上亢,或肝鬱氣滯,或肝火偏旺,以及瘀血、痰濁、內風均是其標證。後期往往會出現血氣不足、氣陰虧虛,陰陽兩虛等。久病入絡為瘀,慢性腎病是一長期過程,往往伴有瘀血,瘀不僅是病理產物,同時也是進一步加重腎性高血壓發展的重要因素。

辨證論治是中醫藥治療腎性高血壓的主要措施。按其臨床特點通常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肝腎陰虛,肝陽上擾,治則:平肝潛陽,滋養肝腎,可選杞菊地黃丸加減。其二為氣滯血瘀者,給予活血祛瘀治療,通常選血府逐瘀湯合五苓散加減。其三為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治法為健脾補腎,補益氣血,方用歸脾湯加減。其四為陽虛水泛,濁瘀內阻型,治以溫陽利水、活血降濁,方用真武湯加減。

腎性高血壓還可以通過針灸治療,其基本方為太沖、合谷、足三里、曲池、風池,多從肝經、胃經、大腸經、膽經論治,多選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特定穴。對於肝、腎、胃、膀胱、督脈各經腧穴多有選取,其常用腧穴有太沖、殷門、足三里、飛揚、百會、大椎等,以及胃經的豐隆穴、膀胱經的飛揚穴,運用瀉法或放血,對於降低血壓有一定效果。

生活方式管理是腎性高血壓的基礎治療措施,包括調整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維持正常體重、戒煙、戒酒,低鹽飲食,減少食用油攝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動物內臟,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同時合理增加運動量。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首席講師徐大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