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雙球菌 死亡率達15%

疫苗學堂舉辦活動,專家提醒市民要預防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袁志豪攝)
疫苗學堂舉辦活動,專家提醒市民要預防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袁志豪攝)

疫情下市民提高了衞生意識,但仍有不少具威脅的傳染病活躍,其中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可帶來嚴重後遺症,例如智力遲緩、失聰甚至死亡的疾病,尤其常見於幼童及青年身上。在香港,大部分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均是由B型腦膜炎雙球菌引致。專家指,感染者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且感染者死亡率高達10%至15%,建議市民預防方法除注意個人衞生外,可考慮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腦膜炎雙球菌主要經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休克,而嚴重者甚至會致命。香港惠澤長者基金主席、疫苗學堂召集人麥肇敬指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者,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曾有一名年幼男童因發燒入院,在等候檢查結果期間出現呼吸困難、皮膚變藍,最後更休克,由清醒到失去知覺僅數小時,且感染者死亡率高達10%至15%,即使康復亦有兩成人受永久殘障影響,包括腦部損傷、聽力受損、腎功能下降及截肢等。

嬰幼兒症狀似扭計難察覺

經由接觸傳播的腦膜炎雙球菌,可分為不同的血清型,常見有A、B、C、W、X和Y型,B型佔最多本地呈報個案。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2019年本港共有14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即病菌入侵血液、腦部或脊髓,至於較輕微的感染則不屬於法定呈報疾病。臨床上,感染B型腦膜炎雙球菌後可出現高燒、頭痛、頸部僵硬、怕光及嗜睡等症狀,兒科專科醫生馮卓文提醒家長,幼兒的症狀可能會有所不同,而他們亦往往無法表達身體的不適,令人難以察覺。馮稱,嬰幼兒染病後可能會出現持續哭喊、暴躁和拒絕進食等似乎是「扭計」的症狀,如果未有及時治理,可產生嚴重後遺症,包括記憶和學習障礙等,甚至死亡。

專家籲注意衞生及早打針

馮卓文續指,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種疫苗,其中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的保護率超過九成,適合超過兩個月大的嬰幼兒及其他年齡人士接種。麥則呼籲家長提高警覺,因現在進入疫後復常階段,人口流動增加,不少人亦計劃外遊,各種因抗疫措施而大幅減少的病菌也再次活躍,故此有需要注意個人衞生,盡早採取措施,預防B型腦膜炎雙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