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暴露貿戰軟肋 須急追核心技術

【星島日報報道】繼禁售晶片七年令在港上市的內地手機生產商中興通訊陷入「休克」狀態後,美國調查矛頭轉向規模比中興大得多、全球手機銷量第三的華為,益顯美國這一輪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目的不止在消減赤字,更重要的是遏制中國高端技術發展,以防其取代美國執世界牛耳的地位。 在這場經濟攻防戰中,擔任美國「頭號打手」的,是日內將隨同財長努欽訪華的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萊特希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十多歲的青壯期時,曾擔任列根政府的副貿易代表,亦是當年打壓日本經濟崛起的重炮手。 當年日本製造業突飛猛進,對美國貿易有大幅盈餘,單是日本汽車已經把美國三大車廠打得焦頭爛額,日企NEC半導體銷量超越美企全球稱冠,內地譯做索尼的新力影音產品橫掃美國市場,日本財團大手筆收購美國資產,新力收購了荷里活六大製片公司之一的哥倫比亞,以及歷史悠久的美高梅片場,三菱則收購了紐約歷史性地標洛克菲勒中心,新力創辦人盛田昭夫和政客石原慎太郎合著了《日本可以說不》,美國商學院要研究日式管理成功之道。 老驥伏櫪 重施對日故技 當年美國的反擊利器,就是《三○一條款》,指日企侵犯知識產權,萊特希澤作為談判代表,成功逼使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美國同時拉攏其他經濟強國,透過《廣場協議》,逼使日圓大幅升值,導致日本經濟由盛而衰,迷失逾二十年。前首相福田康夫本月就提醒中國,面對中美貿易糾紛,要吸取當年日本的教訓。 當今美國總統特朗普找來年屆七十的萊特希澤出山,同樣的人,同樣用上《三○一條款》招數,特色是他負責撰寫的《特別三○一報告》提及「中國製造二○二五」逾百次,並且花上一半篇幅指中國政府以不同身分大舉收購美國科技公司,來獲取美國的知識產權。 中央在三年前提出「中國製造二○二五」的十年大計,要從「製造大國」進化成「製造強國」,列出多項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訊息技術產業、機械人、新能源汽車、納米高新材料、生化醫藥、航空航海裝備等。美國開出的前後共一千五百億美元加徵關稅清單,絕大部分都是針對中國這類製品。 美國抑華 工業戰線吃重 《三○一條款》只是美國遏制中國高端製造業發展的其中一個途徑,重罰中興通訊,調查華為是否違反制裁禁令輸出技術給伊朗,是另一個途徑。中國製造業由代工生產進而自主創新,下一發展階段是建造業內全球通用標準平台,華為發展的5G通訊,美國視為兵家必爭之地,政府早已阻撓美國公司與華為合作。 美國今次令中興通訊「休克」,暴露了中國發展高新科技產品的軟肋,就是一些核心技術組件仍然要倚賴外國供應,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一連三天在不同場合,都強調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都靠引進,要通過自力更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中央構思的工業發展,「中國製造二○二五」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到三五年,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四九年建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美國對此的戒心和遏制中國的決心,現在顯露無遺,當年「打沉」日本,現在對這個全球人口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更不放鬆,就算貿易戰打不成,還有其他方面的攻防戰線,這將逼使中國調撥更多資源,在核心技術研究上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