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病如親,醫人醫心──專訪曹朝榮醫師

8月聚光人物

視病如親,醫人醫心──專訪曹朝榮醫師
視病如親,醫人醫心──專訪曹朝榮醫師

「醫病、醫人、醫心」是醫療工作者的使命與靈魂。
這是現任柳營奇美醫院特聘教授曹朝榮的專業自持,
更是他行醫一路以來秉持的信念和準則。

撰文/許椀晴

照片‧資料提供/曹朝榮

行醫將近40年的曹朝榮,是臺灣醫界數一數二的癌症醫療權威,不僅是在醫院服務、照顧病人的醫師,同時也曾是任教於醫學院的教授,作育英才無數,最近更出版了《當癌症來敲門》一書,多了個作家身分。已逾退休之齡仍在臨床服務的曹朝榮,一生貢獻醫界,仁心仁術,令人感佩,他的故事更為典範。

因一句話決定當醫師

「有一年,我母親拿我的八字去算命,算命仙告訴她:妳這個兒子這世人只有吃路邊攤的命!」曹朝榮談起這段記憶,笑得開懷,當時他媽媽還感傷了好一陣子。「我父母在臺南水仙宮市場賣麵包和糕餅,白手起家,家裡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當醫生並不是我的第一志願。」水仙宮長大的他,笑稱自己求學時代對於課業沒有太認真,反而喜歡瀏覽各類讀物,加上當時好出風頭、愛講話,又常在自家店裡幫忙,同學認為他比較適合讀文組考法商學院,他媽媽則是因為市場裡有些人家的孩子當工程師而希望他去讀理工科,後來,他順了媽媽的意見選擇自然組。高三那年,有次跟同學聊起選組的話題,同學告訴他:「我爸爸當醫生,我覺得這個職業不錯,能夠服務社會……」聽到「服務社會」這句話讓他心頭為之一震,因為那時他著迷何秀煌先生的著作,從書中得到個人和社會關係的啟發,對能服務社會的事極受感動,因此,他決定選讀丙組考醫學院,有趣的是當時吊車尾的成績還被同學取笑「是要考獸醫嗎?」

愛其所擇鑽研癌症

「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的著名詩作《The Road Not Taken一直是我放在心上的一句話。」當訪者問及當初為何會選擇血液腫瘤科時,曹朝榮提及此詩作,並說自己不喜歡與人競爭,娓娓道來他當年選科的轉折。

退伍後,曹朝榮選擇進入內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第一年訓練結束後,因為對神經科有興趣而把它當首選,但因要好的同學也想選此科,曹朝榮決定選擇其他領域。第二年訓練,有機會照顧幾位白血病病人,令他頗感挑戰且很受激勵,那時醫療不發達,為了照顧病人他常跑圖書館找資料,持續接觸醫療新知後,他看見癌症治療發展的潛力與前景,想要選血液科的念頭油然而生。「當時有位老師告訴我血液科很冷門,會很辛苦,建議我最好多看看其他科、多學一項技術!」此後,便跟老師學習內視鏡檢查。「那段時間,我對操作內視鏡完全不感興趣,反而喜歡用顯微鏡觀察切下檢體(touch smear,觸印抹片)的細胞型態,之後再和病理報告對照。」他吐露當年這段自學的小祕密,也在此過程中對血液學愈發興趣濃厚,更篤定要選擇血液科。第三年訓練時,剛好日本自治醫科大學的高久史麿教授來臺演講有關造血系統的議題,令曹朝榮眼界大開,並在過程中不斷地提問,且在教授返回日本後去信致謝,沒想到高久教授回信表達對他於學術方面的熱衷印象深刻,並歡迎他到日本學習,於是開啟他留學日本的生涯,自此曹朝榮一頭栽進血液腫瘤的領域。

創全國之先,只為照顧好病人

照顧癌症病人近40年,曹朝榮醫師在國內的癌症醫療上貢獻良多,更創了幾個臺灣癌症醫療之先,致力讓癌症病人得到最佳照顧。行醫生涯中曹朝榮有幾件特別喜悅、特別有成就感的事,第一件是在成大醫院服務時,與一群夥伴建立緣恩病房,是臺灣第一個在內科部成立的安寧病房,讓內科住院醫師可在此學習照顧臨終病人。第二件是擔任柳營奇美醫院創院院長,有機會將腦海中對癌症照顧的藍圖一一實踐,像是成立多功能癌症醫療照護團隊、國內首創「0800癌症病友生命線」提供24小時癌症病友及家屬的諮詢專線、建立癌症病人權益的主動提示與諮詢服務等,「這些都是我從病人身上所看到、學習到的,他們切身的需要,讓我體悟要為病人做更多的關懷與照護,好讓他們能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曹朝榮說病人的需求是醫療工作者的責任。

近年,曹朝榮還開辦「癌症哲學門診」,訪者好奇地問:「這是一個怎麼樣的醫療方式?」曹朝榮回道:「這是一個沒有任何醫療行為,也不會開立醫療處方箋,是依著病人主動提出的話題、會心對談的門診,透過專注地傾聽病人的敘述,同感共情病人的擔憂和焦慮的心情,用關懷的話語給予接納、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可以紓壓,希望能生出一些面對生命的力量。」曹朝榮表示,照顧癌症病人這麼多年,常常感到對病人心靈照顧不足,及醫病間存在著無形的鴻溝,受到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院的樋野興夫教授創立的「癌症哲學門診」啟發,起而效尤在國內也成立如此的門診。

病人的信任最感欣慰

很多新型抗癌方式不斷為病人帶來曙光,但對家屬及病人來說,從宣布得到癌症那天,就是抗癌煎熬開始,「把每個病人當成是自己的親人與朋友。」曹朝榮盡力將心比心地對待每個來求醫的人,也得到許多認同和讚許。問他行醫這麼多年,感到最快樂的事是什麼?曹朝榮莞爾地說:「跟醫療夥伴們一起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一起把病人照顧好。還有陪病人走這段生病的路,看到他們好轉,得到他們的信任,我就很欣慰。」他還分享,有一天的門診時間,一位看診多年已經在接受安寧居家照顧的病人,躺在推床上被推進診間,曹朝榮看著虛弱不堪、無氣無力的病人,他起身走近,病人伸出手用力與他交握,說不出任何話,只有流著淚,眼神熱切看著他。聽病人妻子說了,才知道病人因不舒服被送進住家附近的醫院急診,但病人堅持要回曹朝榮的門診,只為了要來看看他,說到此處,曹朝榮跟著紅了眼眶。他要為病人安排住院,卻被拒絕,病人表示來看過一面就要回去了,回家不多久便安詳離世。生命快終了之時還特地來跟他道別,這位病人當時的情景讓曹朝榮銘記於心。這樣的故事對旁人或許微不足道,對曹朝榮卻是非常滿足、豐富心靈的事,是對他精神上很豐實的回饋,這些伴行病人的經驗,也是他口中的十分榮幸。

同為病人貼心建議

既是醫療專業人員也是舌癌患者,曹朝榮說面對癌症的恐懼、焦慮,他也體驗過。他提醒,醫學日新又新、治療方法時有突破與進展,不少癌症已經是可以治癒的疾病,時代在進步,醫療科技也在進步,我們對癌症的觀念不能停留在十幾、二十幾年前,要學習用正確的方法面對,不要聽信偏方,上醫院接受正規、標準的治療才是正道。問他自己罹癌後如何保健身體,他爽朗回答:「常吃新鮮、當季的食材,多蔬菜少肉類,多運動維持體能。我每天都騎腳踏車代步,沐浴在陽光下、吹吹自然風,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出書盼導正錯誤觀念

《當癌症來敲門》一書熱騰騰上市,這是曹朝榮花了十年醞釀而成的大作。問他是什麼動機想要出書?他嚴肅地說:「這麼多年來在癌症醫療第一線工作,觀察到很多人對癌症與治療沒有正確認識,社會又充斥著誇大不實的治癌產品、民俗偏方,病急心慌下,常不假思索接受這些不正派的方法,導致性命受威脅,讓我感到心疼。」有鑑於此,以及來自良知的呼喚,他覺得應對專業和社會盡份責任,而萌生出書的動機。

「這本書不是癌症的百科全書,也不談診療的細節。」曹朝榮期待此書是一座橋梁,讓讀者閱讀後能了解正規、實證的癌症醫療,在生活中持續攝讀癌症新知、增進辨識資訊真偽的能力。他強調,知識就是力量,面對癌症,有正知正見才能幫助我們在驚恐慌亂中穩住心緒。

神學家馬丁‧路德說:「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曹朝榮不只要醫人醫病,更要醫心,用愛、關懷和照護,給病人及家屬力量和勇氣,幫助他們帶著病走下去。

曹朝榮醫師小檔案:

曹朝榮特聘教授,畢業於高雄醫學院醫學系、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博士。

歷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科教授、內科學科主任、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血液腫瘤科主任、柳營奇美醫院創院院長。

具備內科專科醫師、腫瘤專科醫師、血液專科醫師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