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同學校革新校本中文

中文科主任林智文(左一)指,通過不同程度工作紙,可讓非華語生學中文獲成功感;校長王少超(右一)盼不斷優化課程,令他們在港就業具中文能力。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本學年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非華語生達一成的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上學年起逐步革新校本中文單元,加深程度,又設計「以閱讀帶寫作」學習策略,增加識字量,全面訓練學生聽說讀寫。 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目前有五十多名非華語學生,比例佔全校人數逾一成,每級每班約數人,融入本地生。該校十多年前已與教育局共同開發中文抽離課程,上學年為配合推行「學習架構」,逐年革新該校本單元,目前正試用新單元三及六,本年度更邊教邊編寫新單元一。 除了入門練習簿、兒歌、專題研習等現有教學,中文科主任林智文接受本報專訪時指,程度最高的單元六新增香港文化元素,以本地飲食文化為主題,帶非華語生認識茶餐廳等本土食物,並讓他們介紹自己家鄉特色食品,訓練中文聽說能力,「並繼續讀報紙,讓非華語生了解本港社會發展,增加對香港歸屬感,又從文學導賞歷史故事,令他們明白中華文化、中國人重情等概念。」 課程又連繫至現實生活,「例如閱讀有關百貨公司的圖書後,老師便帶他們到百貨公司,介紹書籍提及的內容,並依照書中句子和自己的所見所聞,創作遊冊,令他們有具體語感和生活經驗。」中文科老師課餘亦與非華語生走進社區考察,了解香港歷史文化,並製作遊記書冊,向同學匯報。 林智文指,學校計畫全面將聽講讀寫滲入每個單元,「如新單元三就從閱讀掌握詞彙,供學生作文應用,而非過往只是訓練寫作。」新單元一亦採用新識字策略,「除了一般識字課本,還購置系列叢書,內容字句重複,並加入聆聽和說話訓練。」 該校中文科程度並不遷就少數族裔,所有學生同時上主流中文課,非華語生再加每周一節額外補課,按他們的中文水平,編入單元一至六班別。校長王少超期望,非華語生日後在港升學就業具中文能力。 林智文補充,通過「融入」及「抽離」雙軌學習,學生的中文水平在短期內得以提升,「如一個學段後,他們識字量多一倍,最多可達二百個字;寫文亦貼題,能以文字表達己意。」她又說加上現時非華語生中文能力較高,「十年前的新生連粵語也聽不懂」,故學校計畫按學生能力和進度加深校本課程難度,相信他們能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