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電影心路——好導演毋須懂寫劇本

許鞍華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亦曾赴英國讀電影。

【星島日報報道】本書值得香港電影愛好者收藏的原因,就是執筆的文化人、電影人多達十五位,再加上十四個人物專訪,猶如為許鞍華拍了一部3D立體三百六十度全景的紀錄大片。 拿到這本書,我飛快的揭到最尾的《電影作品簡介》部分,為的是看許鞍華從何年何月起,在這個橫越幾個年代的歲月,執導過幾多影視作品。在記憶中,每個十年她都有令我難忘的作品,可是我從來沒有機會得到一個完整的圖像,直到今天擁有了這本經典叢書。 許鞍華從何而來?不說不知,她是東北人,母親是日本人,從內地移居澳門,後到香港讀書,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讀完碩士再到英國讀電影。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當過大導演胡金銓的助手,拍過電視節目,入過廉政公署工作。單看以上背景,便可知許鞍華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物。 許鞍華為甚麼選擇做導演?她表示,她有文學的底子,可是信心不足,沒有寫作才華,中、英文也寫得不好,小時候投稿常被退稿。如果黑澤明所說「一個好導演必定懂得寫劇本」的標準是對的話,許鞍華算得上好導演嗎?作為觀眾而言,我們哪管誰寫劇本?拍出一部好電影,大部分是歸功於導演的執行力,一個比好導演更好的導演,就是能夠把不同風格、特色劇本,拍成屬於自己、觀眾記得自己的電影。 從1979年《瘋劫》開始,許鞍華共拍了二十六部電影,作品類型多變,包括驚慄片、鬼片、文藝片、武俠片、紀錄片、輕喜劇和歷史劇。如果許鞍華非常在行的發揮編劇所長,全部由自己包攬劇本寫作的話,我想,許鞍華電影未必有今天的精采。 《瘋劫》之後是《撞到正》,前者是懸疑加靈異的驚慄愛情悲劇,後者也是靈異,不過是取材輕鬆的喜劇,兩部電影編劇都是陳韻文,兩部電影都出現濃厚的香港景色,分別的是《瘋劫》以西環舊樓街景為題材,《撞到正》教觀眾大笑之餘,亦飽覽了長洲的古樸風貌。 許鞍華的作品到第三、四部,主題跳到異國風情,但與香港這個年頭關係緊湊的越南難民之上,《胡越的故事》之後是《投奔怒海》,當年有人認為許鞍華以上的寫實電影當中,包含了中英香港回歸談判所引發的不安感,雖然對於許鞍華作品,言人人殊,但不得不佩服她的社會閱讀能力和電影取材的功力很高。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許鞍華沒有棧戀這類很容易煽情,很容易被捧成「良心導演」的戲軌,一躍回歸到中國經典——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那些年,哪有大學生未看過《傾城之戀》這小說?作為不是文科生,是《上海灘》和《千王群英會》的小小戲迷,我覺得能把一個「很地道」的「香港男生」,配一個「很西化」的「時尚女生」——即是周潤發和繆騫人,真的是充滿創意之作,我跟讀文學院的男女文青進行過多次Canteen交流和辯論,堅持拍香港版時尚的《傾城之戀》有甚麼不好,後生仔女,你又知道甚麼才是「上海姑爺」、「上海女人」的氣質嗎? 說着說着,香港回歸大局底定,中國改革開放有成,許鞍華又一次帶領潮流,成為最早返內地拍片的香港新浪潮導演,頭炮之作就是我在電視看得入迷的經典《書劍恩仇錄》。我沒有看過這內地電影,但相信許鞍華會很巧妙的融合具有內地特色的風格在內。 教人津津樂道的許鞍華電影系列,我首推《女人四十》及《男人四十》。兩部電影的編劇不同,風格迥異,一是香港舊式家庭倫理電影,二是香港新一代的失落,不過,許鞍華把香港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文化深刻的表達出來。我也從此認識到「被唱歌事業耽誤了的影帝」張學友,原來並非徒負虛名。2002年,四十未到的張學友,演一個失落知識分子的入戲,教我忘記他在《旺角卡門》扮演「烏蠅」這角色的形象。扮古惑仔容易,演繹受困於複雜矛盾男女關係的中年老師內心世界,恐怕不是很多跟張學友同期的演員能拿揑得到,「被耽誤了的影帝」與梅艷芳很合拍,對手戲演出絲絲入扣。 繼續在這里談許鞍華的戲,再多篇也不夠。更多故事在書中,盼望戲迷先睹為快。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