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與屈辱,學校有得教

保良局學校要學生貼地食泥,體驗屈辱;培正學校要學生赤腳行走濕貨街市,體驗貧窮,乃至大學迎新營帶學生暴走商場、體驗露宿、街頭呼叫口號之類,這些都是美式教學理論搬來香港的鬧劇。

這是所謂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令學生在特定的環境體驗到情感挫折或低下層的苦況。這是可笑的。首先,如果學生是來自低下層,他們在日常的痛苦和屈辱的體驗已經足夠,可以教給老師和校長。

其次,如果學生來自社會高層,他們本該要有想像力和貴族該有的慷慨,知道低下層的痛苦而額外給予憐憫。如果他們體驗了低下層的生活而知道這種乞丐王子式的生活也不錯,例如露宿者有人送飯送棉被,偶爾有虐打和淫亂,權貴階級的慷慨就會消失而變成刻薄寡恩,甚至變成虐待狂。(Don’t teach the noble class about the plight of the poor if they are unable or unwilling to know.)

受過這些學校特訓營的心靈創傷,不一定會關照犧牲者,而是成為加害者,將虐待施加於下一手。極權國家的人民受到的虐待,並不帶來道義覺悟,而是互相施虐。這些特訓營只是負責創傷,並不負責療愈。

教育是訓練想像力(imagination)、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的能力,讀一下杜甫、白居易憐貧的詩、查理斯·狄更斯和波爾扎克的寫實小說,或看一下新聞,自己到街上行一下,暑假做一下茶樓餐廳、工廠、寫字樓的兼職工作,被惡客呼喝和老闆恥笑,該知道低下層如何受苦的。不必要特地用訓練營來教育的。

貴族做的不是體驗,而且救度。貴族拜倫在希臘幫助民族解放,尊稱為Byron of Greece;貴族湯瑪斯·羅倫斯幫助阿拉伯部族起義,尊稱為Lawrence of Arabia。這些貴族不是去窮國體驗,而是去救度危難,解放窮人。

受過教育的人,不是去體驗窮困,而是要為窮困的人出聲,將他們的苦況用修辭來發表(voice out with rhetoric),所謂為民請命。這正是窮人不懂得的,而受過教育的人要幫窮人做的。

筆者在《香港教育,撥亂反正》一書批評過這些可笑的美式教學理論:持續學習、多元智能、體驗式教學、學習歷程….。香港的教育好昂貴,但好可笑。只是可笑(laughable),談不上什麼成功失敗。

(後記:保良局學校的特訓營的鬧劇,連日有報導。培正學校新近鬧出的笑話,見「非常訓練再掀關注 培正生赤腳行街市恐染菌」,《東方日報》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日報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