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雨季

踏入4月,香港的雨季開始。不過今年雨季姍姍來遲,截止4月18日,天文台錄得雨量只有108.9毫米,不足正常260.5毫米的一半。

翻開天文台的記錄,過去10年,黃色暴雨警告多在3至4月發出(共8年),而5月發出只有兩次。

年份

入春(3月1日)後第一次發出黃色暴雨警告的日期

當日天文台錄得雨量(毫米)

2008

4月19日

237.4

2009

3月5日

38.5

2010

5月7日

29.1

2011

4月17日

26.7

2012

4月16日

11.8

2013

3月19日

18.2

2014

3月29日

19.0

2015

5月11日

51.0

2016

4月4日

4.3

2017

4月21日

7.8

暴雨形成的條件最少有三個:

  1. 源源不絕的水汽。即使下雨地區上空所有水汽都轉為雨,雨量通常只有數十毫米。但暴雨的雨量經常超過一百毫米,因此要形成暴雨就需要有外來的水汽不斷補充。水汽通常來自南中國海或孟加拉灣,有時與西南季候風爆發有關。

  2. 空氣持續並急劇的上升。空氣上升時由於氣壓下降,空氣膨脹冷卻,水汽凝結為水滴再變成雨。因此暴雨形成的先決條件是空氣持續並急劇上升。天氣系統例如地面的低壓槽、高空的波動、或山脈地形等都提供空氣上升的條件。

  3. 不穩定的大氣。大氣可分為穩定、不穩定及條件性不穩定三種。在穩定的大氣下,空氣無法上升,形成霧、煙霞等天氣,影響能見度。在不穩定的大氣下,空氣一直上升,形成高聳、直達對流層頂的積雨雲,帶來雷暴和大雨。大氣的穩定性與氣溫有關,當地面越暖,高空越冷,大氣就越不穩定。

天文台的暴雨警告系統在1992年成立,期間曾作出修訂。系統主要是用來提醒市民暴雨帶來的危險,亦為政府部門提供一個決策(例如停課、停工)的依據。黃色暴雨警告表示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錄得每小時30毫米雨量,紅色暴雨警告表示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錄得每小時50毫米雨量,黑色暴雨警告表示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錄得每小時70毫米雨量。紅色暴雨警告發出後,教育局會宣佈學校停課。黑色暴雨警告發出後,社會運作會受影響。要注意一點,假如天文台在上班及上學時間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市民應繼續停留在安全地方,而非下班或放學回家。

暴雨的特點是來得急、雨勢大,雖然持續時間可能不長,但對排水系統構成重大考驗。當一小時雨量達20毫米或以上,即使天文台未有發出暴雨警告,部分地區可能已出現水浸。而每年第一次的暴雨,由於排水系統長期沒有保養,垃圾堆積,造成水浸的機會通常較高。

暴雨多於早上日出前後出現,對上班上學造成相當不便。我們可利用天文台雷達監察暴雨的形成及動向,但要留意暴雨有隨機性,可能在接近香港的過程中出現強度及/或方向的改變,令香港變得無雨或異常大雨,現今的預報技術仍未能有效掌握。

文: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