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園建屋 須經科學評估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邀請房屋協會研究,發展兩塊郊野公園邊陲土地來興建公營房屋,環保團體群起質疑和反對,擔心此例一開後患無窮。郊野公園作為生態平衡、市肺和市民休憩之地,非常值得保護,但是高企的樓價和長長的輪候公屋人龍,亦亟須拓地建屋來解決問題。當中涉及的發展需求和保育代價,需要科學客觀評估,毋須一提出研究就一棍子打死。 就在政府公布這項研究計畫的前一天,本港誕生了二百三十億八千萬元的新地王,平均每方呎樓面價逾五萬元;而公布計畫的同一天,樓宇成交記錄又出現呎價破紀錄的新居屋王;至於公屋輪候時間則長逾四年,遠超政府訂下的三年上樓目標。 地價、樓價、排隊上公屋時間迭創紀錄,顯示無論商用樓宇、私人住宅還是出租公屋,都急需增闢土地來應付需求。當局打郊野公園主意,只是眾多覓地途徑之一。 拓地進程慢 須多管齊下 當局原本的短中長期構思,是先改變政府及社區用地和綠化地的規劃,來增建住宅,中期有上水至粉嶺一帶的新界東北和洪水橋等新發展區,以及發展棕地,之後靠發展接近邊境新界北土地,和中部填海造人工島構建東大嶼都會,來應付長遠需求。在政府的《二○三○+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中,並沒有列出開發郊野公園用地。 不過,實踐顯示當局的造地計畫進展遠遜預期,不少方案受到不同利益團體的反對和阻撓,至於中部填海,單是進行策略性研究的撥款申請,自從去年六月交上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屬下的工務小組討論後,至今仍無下文。 因此,政府須增加拓地建屋的途徑,多管齊下來趕及應付需求。另闢蹊徑的方式,其一是開拓新的土地來源,包括郊野公園,其二是加快程序,例如繞過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的重重關卡,委託房屋協會自費進行研究。 即使如此,最後還是要經過郊野公園諮詢委員會和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等法定程序,還可能遭受環保組織提請司法覆核,最後能否落實,沒有十足把握,即使落實都需時十多年。 評估生態代價 可作補償 特首梁振英在其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郊野公園的構思,今次邀請房協研究,亦事先與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打過招呼。由於事件富爭議,當局只選擇了兩幅共四十公頃的土地,佔郊野公園總面積不足千分之一,位處邊陲貼近民居,用作興建公營房屋而非作發展商土地儲備,盡量減輕衝擊。 房協的研究,將對有關土地開發影響生態的科學客觀評估,日後無論贊成或反對,都可以有客觀評估作根據,而非單靠表面印象。 環保團體擔心此舉會打破缺口,導致郊野公園土地不斷被蠶食。但是,大家可以考慮做好補償安排,除了在發展這些土地時加強綠化元素,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增闢郊野公園土地,在增建公屋時又確保郊野公園總體面積不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