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局專科門診輪候 新東看骨科等三年半

過去兩年,九龍東聯網眼科門診輪候時間倍增至一百四十二個星期。

【星島日報報道】醫管局曾在二○一五年發表報告,承諾推行全面計畫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惟報告發表兩年,七大聯網共五十六個專科服務,共七成三在兩年間輪候時間不跌反升;婦科、骨科及眼科可謂重災區,新界西婦科由一四年底五十五星期,增至最新一百二十七個星期,增加近一年半時間;九龍東眼科亦倍增至一百四十二個星期,新界東骨科更以一百八十四個星期(長達三年半),成為所有聯網專科輪候時間之最。 為檢討醫管局運作及服務,醫管局曾在二○一三年成立檢討督導委員會,及在二○一五年發表報告,當中提及「推行全面計畫,以縮短專科門診和急症室服務的輪候時間」,惟本報比較最新資料發現,兩年以來專科門診穩定新診輪候時間不減反增,七大聯網共五十六個專科服務,共七成三在兩年間輪候時間不跌反升,僅有十五個錄得跌幅或維持。 與二○一四年底數字比較,婦科、骨科及眼科可謂重災區,其中新界西婦科由一四年底五十五個星期,增至最新一百二十七個星期,增加近一年半時間;九龍東眼科則由七十二個星期增至一百四十二個星期。而新界東骨科由一百三十五個星期增至一百八十四個星期,病人要等三年半,成為骨科輪候之最,更是所有聯網專科最長的輪候時間;這比當年紀錄保持者,九龍東骨科的一百六十個星期,要多半年。 即使比較上年底及最新今年六月數字,情況亦有顯著惡化,九龍中聯網耳鼻喉科、骨科、精神科、外科及九龍西聯網耳鼻喉科,輪候時間均要額外增加十二個星期以上,即逾三個月,其中九龍中骨科更在半年內增加五十七個星期,達一百四十七個星期,即近三年時間。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直言,「任何穩定新症去到三年都是一個很難想像的情況」,稱當局多年來訂立不同目標,不但未能達標甚至有倒退情況,認為要令公立醫院情況有改善,並非單單撥款便可解決問題,而是應在整體規劃做工夫。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批評,即使醫管局多年來不斷承諾改善,但結果成效並不顯著。他指,過去收到不少個案因「沒等到應診已經過生,亦有沒等到輪候期已經病情惡化入院!」 當年督導委員會委員之一,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問題癥結在於人口老化、醫護人手不足及聯網資源錯配三方面所致。彭坦言醫護人手不足是「老問題」,即使各聯網每年的工作計畫已盡力改善服務,醫科畢業生已不斷增加,但醫護人手未能追上服務需求,「穩定新症將(輪候)愈來愈長,趨勢很難避免」。 對於骨科輪候時間大幅增加,彭指「骨科病人康復進度慢,但出現健康問題可以來得很快」,病人多數是長者,骨科手術後經常需要覆診,累積個案增加令輪候時間加長。對於聯網之間輪候時間差距大,他稱即使近年醫管局放寬病人可跨區求診,但老年病人不容易跨區,個別醫院亦十分遙遠,加上聯網重新劃線,令個別專科服務人口大增。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直言,輪候時間長屬「人為因素」,認為現時急症室經常逼爆,「你想一想,如果有資源增加你會放在那里?若加多十個人,也只會放在急症」,導致屬於非急症的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資源嚴重不足,因此「你任何理由預約我們也會讓你等候,但資源則放在急的人身上」。他又認為,政府應落力縮減聯網之間輪候時間的差距,例如增設人手教育,令病人知道自己有更多選擇,而非自己居住的聯網才可就醫。 醫管局則表示,過去已有不同報告解釋如何解決醫護人手不足問題,不同聯網每年亦已增撥資源及人手,所以不作補充。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