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將至墳場打破傳統 設導賞團授港青早期華人文化

【on.cc東網專訊】墳場在傳統上是較為沉重、忌諱的話題,臨近下周日(25日)重陽節,有墳場引入藝術元素,增設富有文化、傳統及現代元素壁畫,打破傳統的形象、並聯合機構推出墳場導賞團,以墳場作切入點,介紹各個離世名人的生平,讓市民了解早期華人「旅港」的文化及該批華人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故事。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落地生根」探知行專家顧問丁新豹表示,對上一代或是再上一代的香港人而言,鄧肇堅、馮平山、周壽臣等人可說是家喻戶曉,但數十年後的年輕人未必認識,更笑言「叫你睇書又未必睇入腦、上堂你可能又眼瞓」,因此導賞團會是較軟性的方式,作為切入點讓年輕人認識歷史。

丁又稱,在1913年前,為華人設置的墳場只屬臨時性質,但在辛亥革命後很多人由廣東到香港,部分華人富起來,「不再是落葉歸根而是落地生根」,決定植根香港,故研究為何會有華人永遠墳場十分有趣。華永會行政總監麥鉅然亦指,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香港首個容許讓華人永久下葬的地點,成立而來約有3萬至4萬名先人下葬。

華永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穎文表示,導賞團需視乎疫情發展,希望可在今年11至12月推出。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則指,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中的每位人物皆有其歷史,亦與中國及香港近代史互相扣連,希望組織是次的活動可以提升市民對文物保育、歷史的認識。

問及數日後重陽節的安排,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營運主管李詠絮表示,疫情下預計只有往年約5成人到訪,警方在交通方面會實施封路措施,市民需要自行走入墳場,已安排額外人手,以加強清潔。

至於近期歷史博物館更新「香港故事」展廳,丁新豹表示一般的常設展並不代表永久展覽,通常十年八載便要改變,以香港故事而言「已經過咗期好耐」,認為應盡早要變。丁又認為改變時展示的形式應該要改變,形容「我哋嗰個年代好多嘢都無」,因此在重新設計的過程中可多使用新的科技。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