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難以趕絕的疣 預防最重要

疣,似乎不是甚麼嚴重疾病,但如長在面上,卻會影響外觀,所以很多人都想治療清除。可是疣卻是一種身體感染了的病毒,要徹底根治不再復發,實在難以保證,仁安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趙麗珊更將之比喻為傷風感冒般,只要體質或抵抗力較差,便容易復發。所以唯一能預防感染和復發,便是增強體質,注意個人衛生。

經接觸感染
疣,是由人類乳頭菌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引起,主要分為兩種:性病疣及非性病疣。趙醫生稱,「前者可導致子宮頸癌;而後者則不會致癌。疣的成因主要是經接觸而感染,前者即是經性接觸感染,後者則一般的接觸,如傷口,或即使是完整沒破損的皮膚也可受感染,如握手、在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地方,如患者的疣屬於高度活躍性,而被感染者抵抗力差,在濕、暖的環境(如多汗、穿過患者的拖鞋、在高溫瑜伽場地等)都容易感染。另外,長期病患(如糖尿病患者)、孕婦、產後婦女,或一般人處於壓力大時,抵抗力也會明顯下降,亦屬較易感染的對象。」

分辨疣與油脂粒
疣與油脂粒均是很細小的圓粒狀,外表頗相似,一般人很難分辨得到。趙醫生解釋,「油脂粒的中央是白色的,有時會呈水泡狀,很細顆而不會長大,觸感是平滑的,多長於油脂分泌旺盛的位置,如眼下、鼻和額的T字位、上背部、胸口等。至於疣,如常見的扁平疣,觸感亦是光滑的,但色澤則較深,呈淡啡色,任何地方也可以生長,未必會長於多油的部位,最常見是長於面部、頸項、手掌、腳掌等。生長於手腳位置的疣,則其表面多屬不規則形狀,有時甚至可見到血管,有些很細顆,有些則會大至1至2厘米直徑,而且有厚皮。」

她續說,「疣與油脂粒的最大分別是,前者是受感染的,所以如果長出的疣活躍度高,而同時個人體質差,它們可以蔓延和擴大,亦可以由手傳染到腳,而油脂粒卻不會。」

治療需按病情而定
始終疣有礙外觀,生長某些地方,如手掌、腳掌,亦會令患者不舒服,所以很多人仍想將它們清除。趙醫生稱,現時有多種方法清除疣,必須由醫生處理,而且他們會因應感染的位置、範圍及疣的數目而決定採用哪一種方法,如情況嚴重,甚至需要混合治療。一般的治療方法如下:

  • 用含有水楊酸的藥水塗於患處,針對手、腳掌等患處。

  • 以液態氮進行冷凍治療,可殺死含疣病毒的細胞,但需要反覆進行,如經過2、3次或以上的療程。

  • 以二氧化碳作激光治療,將含疣病毒的細胞和皮膚表面燒焦,針對數目較多的疣,需要進行1、2次或以上的療程,同屬安全的治療,而且疤痕復元快。

  • 切除治療,如電灼治療或以醫學儀器刮除,針對較頑固的疣,一般只需一次性的治療,患者需要接受局部麻醉。


增強體質、個人衛生防復發
至於各種治療的持久度,趙醫生表示,「各項治療的療效均等,會否復發很視乎患者的體質及抵抗能力。」她形容,「疣好比傷風感冒,一旦體質差,便容易復發,所以預防方法是靠患者本身。」

除了增強體質,注意個人衛生亦是上策。在公眾地方,如泳池、健身室、瑜伽房、浴室等,應使用自備的拖鞋和毛巾;小朋友到波波池也應注意,如患病和身體較差,則應避免進入玩耍。如身體有損傷,更應多加注意。趙醫生特別指出,「雖然皮膚完整沒損傷也可被感染,但只要體質強健,即使與患者有皮膚接觸也未必會被感染。孕婦如患疣,一般也未必會傳給胎兒。但如果產婦的陰道有疣,則嬰兒有可能在經產道出生時受到感染。另外,如初任母親的乳房有疣,又想餵哺母乳,則應先清除疣才可餵哺嬰兒,會比較安全。」

健康生活專題 - 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