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夫人 105歲楊絳病逝

【星島日報報道】學術大師錢鍾書的遺孀、百歲才女楊絳昨天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一百零五歲。出生江蘇名門的楊絳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劇作家,精通英、法、西班牙語,她的散文為人稱道,其中記述文革的《幹校六記》及晚年回憶家庭生活的《我們仨》,膾炙人口。自女兒錢瑗和錢鍾書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離世後,楊絳閉門深居,曾要求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至多七八至親送送」。 晚年的楊絳,淡泊澄明,隱居在北京三里河的寓所,由保母照料。互聯網上周已流傳楊絳病危,但其侄女表示,她只是輕微肺炎,病情已經受控。昨天凌晨一時十分,楊絳在協和醫院逝世。 在百歲之年,楊絳曾言:「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楊絳生於無錫書香世家,父親楊蔭杭是大律師。一九三二年,楊絳從東吳大學赴清華大學借讀時,認識錢鍾書,兩年之後結婚,一起留學英、法。一九三八年回國後,楊絳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一九四九年後,在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一九五七年,大躍進開始,內地學術界搞起「拔白旗、插紅旗」,楊絳和錢鍾書的論文成為被批判的「白旗」。楊絳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一九五八年,已經四十七歲的楊絳開始自學西班牙語,翻譯塞萬提斯著名小說《堂吉訶德》,並成為翻譯文學的經典之作。 然而,政治的大風浪,避也避不開。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後,如同無數知識分子,楊絳與錢鍾書受到逼害,淪為「牛鬼蛇神」,下放河南幹校。不過,面對遮天蔽日的苦難、羞辱,楊絳不動聲色地堅強,後來把這段歲月寫成散文集《幹校六記》。 一九九七年,任大學教授的獨女錢瑗因癌去世;次年,丈夫錢鍾書也闔然長逝,對楊絳造成重大打擊。「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當時年近九旬的楊絳沒有棄世,反而着手整理先夫的手稿,為中國文化保留珍貴的遺存。 二○○三年,《我們仨》面世,訴說她對丈夫和女兒綿長的懷念,感動許多讀者,其充滿人生哲理的金句,在網上廣為傳頌。有分析家指出,在現當代文化史上,相比林徽因的端肅,張愛玲的冷傲,陸小曼的風致,蕭紅的悲苦,謝婉瑩的恬淡,丁玲的複雜,楊絳的名氣與特質,其實始終不曾過於耀目,直到夕陽之年,才逐漸進入大眾認知視野,以致年壽愈高、名氣愈熾。 二○一二年,中國社科院院長陳奎元看望楊絳,她提出三個要求:「一、我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二、不受奠儀;三、至多七八至親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