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拼多多助力中國政府抗擊隱現的糧食危機

【彭博】-- 為14億人口供應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戰鬥,正在將中國的電子商務公司帶入內陸地區--它們正試圖在這些地方改變數百年來的耕作方式,為它們方興未艾的互聯網雜貨業務確保未來的供應。

尋求避免一場已然若隱若現的糧食危機,習近平政府早就把食物自給自足列為頭等國家大事。在疫情期間,生產和物流中斷,同時被困在家中的購物者求諸阿里巴巴集團和其他互聯網零售商,中國2億個多數都是小面積的農場進行現代化改造的需求更加迫切了。

現在,中國最大的一些私營公司已開始與政府一起努力幫助種植者提高產量、食品質量並降低價格。對於電商巨頭來說,這樣做可以鞏固自己在互聯網雜貨市場的據點,而與北京最近對諸如掠奪性定價和強制性排他安排等壟斷行為的打擊也不衝突。這個市場的規模到2023年料將超過1200億美元。

在東部沿海省份福建,阿里巴巴為養雞戶提供了用以追蹤家禽健康狀況的智能腳環;在京東的指導下,中國干旱的北部地區的水稻種植戶安裝了智能傳感器來獲取實時信息以便於灌溉。在西部,在雲南的科學家正在與拼多多合作、使用人工智能來把草莓種植自動化。

市場研究公司億歐的分析師Liu Yue說,農業是中國政府支持的一個關鍵領域。她說,隨著農村青年涌向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糧食安全日益受到農藥和過時耕作方式的威脅,中國科技巨擘渴望助北京一臂之力。

根據艾瑞諮詢,電商平台進軍智能農業背後的動力是互聯網雜貨業務蒸蒸日上,該業務到2023年時規模預計將較去年擴大一倍、達到約8200億元人民幣(1270億美元)。去年上半年,京東的這一類別超過了消費電子產品成為最大貢獻者,阿里巴巴則通過增持超市高鑫零售的股份、向該領域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同時,從興盛優選、每日優鮮--均有騰訊背景--到叮咚買菜,一些小型競爭對手正在籌集數十億美元,以攫取互聯網生鮮食品分銷市場的更大占有率。這促使官方媒體在12月份警告該行業不要過度聚集,稱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

「Covid-19幫助加快了此類購買行為轉向互聯網渠道的速度,」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凌煒森稱。「這是一個還未開發的龐大市場,這些公司不參與就會掉隊。」

在中國領導人打擊從金融科技到電子商務各領域的壟斷行為之際,智慧農業是科技巨頭的商業利益與國家議程一致的一個領域。在周日公佈的指引中,國務院呼籲私營部門增加投資以發展現代農業技術並,讓農村能夠用上先進技術。育種和栽培科學也是未來五年北京最大科技重點之一,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計算機晶片並列。京東已表示,其智能農場項目至少50%由政府補貼資助。

儘管付出了種種努力,但新鮮水果和蔬菜的需求不斷成長,中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農場大多數都難以跟上;中國2億個農場約98%是由家庭或者小企業經營。中國對土地所有權的限制以及從內蒙古大草原到海南島熱帶海岸的多樣化地形,使其難以推行美國和歐洲常見的工業規模農業。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農民年齡在55歲或以上,並且出生率處於紀錄低點,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

農民雷金榮就從與線上零售商合作中受益了。作為福建省福欣牧業的所有者,他為自己的1,000只雞配備了阿里巴巴提供的Apple Watch式腳環。他說,這些設備以數字方式追蹤這些雞每天走動的步數,低於20,000步就會是疾病的早期征兆;他補充說,他不再需要在養殖場裡走來走去地尋找病禽了。這意味著雷金榮無需雇用更多工人就可以擴大生產--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所在村莊的平均工資在過去十年中幾乎上漲了三倍。

在東部省份山東,桃農去年使用京東的區塊鏈技術把種植過程的每一步加密並增加信用度和透明度,吸引了厭倦汙染奶粉、假雞蛋等食品醜聞已久的消費者,收入增加了50%。

「效率提高和規模經濟將降低成本,而更高質量的產品將獲得更好的價格,」華興資本駐香港的消費者研究主管Charlie Chen稱。他說,這將讓農民和電商運營商雙贏。

拼多多在11月份籌資61億美元、一定程度上旨在為農業創新提供資金,其目前正指望這些努力幫助其農產品銷售額到2025年翻兩番,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拼多多戰略副總裁David Liu稱,該公司預計這些行動將有助於經營在互聯網零售業務之外多元化,未來的目標是授權尖端農業技術。

其中許多行動仍處於起步階段,擴大規模尚需時日,因為農民才剛剛開始收集數據--運行AI和其他下一代技術的基礎,並測試新的種植方式。但是,對網上商品的需求激增和北京推動糧食自給自足這雙重驅動力意味著,科技巨頭對中國農場進行現代化改造才剛剛開始。

「智慧農業確實是未來的前進方向,」雞場主雷金榮說。「我們都必須創新。」

原文標題Alibaba, Pinduoduo Fight Against China’s Looming Food Crisis (1)

(新增自第十段開始的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