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產的法國總理,一場變成滑稽戲的肥皂劇|Whatsnew
這是一間屬於你的新聞媒體,而我們也同樣需要你。加入會員或升級現有會籍,可享九週年限時優惠:尊享會員5折,暢讀會員6折。
法國巴黎當地時間9月5日下午,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最年輕的總理加布里埃爾·阿塔爾(Gabriel Attal)將接力棒交給了第五共和國有史以來年齡最老的總理、如今73歲的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
在當天早些時候,法國總統馬克龍在51天的遲疑和來回反覆後最終選擇了出身中右翼共和黨(Les Républicains)的米歇爾·巴尼耶作為自己自2017年成為總統以來的第五位總理。
「法國版拜登」
或許是反對者諷刺他年事已高,或許是支持者稱讚他經驗豐富,巴尼耶在法國政壇有着「法國版喬·拜登」(version française de Joe Biden)的稱號。1973年年僅22歲的他就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省議會議員。隨後的1978年,他於法國東部的薩瓦省(Savoie)選區勝出,成為了當地的國民議會議員,並以此為跳板於隨後的1982年起就任薩瓦省省議會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général de la Savoie),並成功組織1992年的阿爾貝維爾(Albertville)冬季奧運會。
巴尼耶一直是堅定的法國中右翼戴高樂政黨的追隨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在左翼社會黨的總統法蘭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errand)以及中右翼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台譯:賈克·席哈克)和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台譯:尼古拉·薩科吉)總統任期內先後四次出任政府部長。
此外,巴尼耶也是堅定的歐洲一體進程支持者,曾經多次擔任歐盟委員會(Commission européenne,台譯歐盟執委會)的專員。在此次擔任總理之前,他更曾代表歐盟負責與英國商議脫歐協議。
外界觀察,在有着歐盟首都之稱的布魯塞爾,如果沒有將所有事情都框架化、精心策劃並列出所有後備立場,他絕不會參加談判。而他的名言是:「我喜歡未雨綢繆」。除此之外,巴尼耶也是很少能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都能受到一直稱讚的歐盟官員。
極右翼成為總理人選的造神者
對正面臨「懸浮議會」困局的馬克龍來說,巴尼耶政治生涯中的各種經歷尤其難得,或許也是他期待的破局關鍵(延伸閱讀:《法國議會選舉的驚人逆轉:民主癱瘓的險象,或議會政治的曙光?》)
在7月初的議會選舉結束後,馬克龍最初的希望是可以找到一名可以促成「聯盟政府」的總理。但無論是憑藉着聯合而勝出最多席位數量的左翼「新人民陣線」(Nouveau Front populaire),還是乘着歐盟議會大勝之風一舉成為議會中最大單一黨派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在兩者激烈對立的夾擊以及中間勢力日趨勢弱的背景下,實現這一目標愈發困難。
進入八月份,在馬克龍宣布的「奧林匹克(政治)休戰」( trêve olympique)結束後,由於2025年的國家預算急需政府提案以及議會審議,馬克龍在各方壓力下調整總理人選標準,試圖至少保證新總理不會上任後的短期內便被議會的不信任案推翻。
在此背景下,他首先將目標設定為分裂左翼聯盟,在拒絕了左翼聯盟提出的總理候選人後,他試圖通過重新啓用奧朗德(台譯:歐蘭德)時期的總理、前社會黨人貝爾納·卡茲納夫(Bernard Cazeneuve)來爭取中左翼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的支持。隨後,他又將目標轉向了中右翼共和黨(Les Républicains)出身的恰爾維·貝爾堂(Xavier Bertrand),從而試圖穩定中右翼的共和黨。
但這兩個選項無一例外都遭到了極右翼領袖瑪麗娜·勒龐( Marine Le Pen)的強烈反對。出於意識形態,勒龐反對卡茲納夫,而貝爾堂則一直以來公開堅決反對國民聯盟,其強烈的措辭讓極右始終如梗在懷。
而最終巴尼耶的任命,據法國數家媒體的消息,也是馬克龍在得到勒龐不會立刻同意不信任案的情況下才最終得出。這一消息截至發稿前,被勒龐否定,但法國總統府以及馬克龍的親信方面並未有任何的澄清。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任命的艱難程度。
共治的前景與挑戰
在巴尼耶的任命上,看起來馬克龍和極右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一方面,極右翼在表明自己不反對的立場同時,也強調其原因在於巴尼耶歷來的經歷中表現出了很強的協商能力,以及對各個政治力量的尊重。這也意味着,巴尼耶需要在之後的執政過程中將極右翼的主張考慮在內。極右翼的這一決定也在某種程度上營造出與左翼聯盟幾乎是「歇斯底里式的反對」的強烈對比,滿足了法國工商業對政治穩定性的要求。
而在這一脆弱的默契之下,巴尼耶政府在上任之後,政府的每一項措施都將會是步履艱辛。
首先政府立刻就會面對法國的公共財政超支問題。在經過疫情以及隨後到來的由於俄烏戰爭而導致的能源危機之後,法國政府的援助儘管避免了企業的大批倒閉,卻也使得政府債台高築。2024年本應作為開始逐步財政緊縮的第一年,然而截至目前已多次出現超額的情況。歐盟委員會6月起已經對法國發起了財政紀律調查,要求法國提交公共財政赤字削減計劃,以符合歐盟對各個成員國公共債務的要求。
其次,在退休改革問題上,作為馬克龍從2022年的第二任期以來最具有爭議性、最被反對派唾棄的改革方案,巴尼耶承諾將推出一系列「改進措施」。如何在議會分裂,財政赤字的背景下儘可能協調各黨派的要求以及法國人民的期待,也將會成為考驗巴尼耶政治智慧的試金石。2021年曾參加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初選的巴尼耶,儘管主張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比馬克龍主張的64歲高出1歲,但是他卻堅決反對馬克龍強行通過這項改革的方式。(延伸閱讀:《法國退休金改革為何是死局?馬克龍犯了什麼錯?》)
最後新政府還將面對愈發棘手的移民問題。法國社會在這一問題上的割裂正是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得以在近年來得票率上升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巴尼耶在2021年的初選時也主張加強移民管控甚至通過在法國組織全民公投的方式來繞過歐盟的共同框架。毫無疑問,如果無法從根本上回應極右翼選民的關切,單純憑藉道義上的制高點來反對極右翼的路線,其有效性已愈發侷限。
在總理權力交接儀式上,巴尼耶並未感謝馬克龍對他的任命,反而強調政府的「獨立性」。這一在某種程度上對法國共和傳統的離經叛道興許也預示着他的總理任期將不會完全與馬克龍的路線完全一致。而如果目光放得再廣些,這一任命也是法國目前政治危機甚至是政體危機最鮮明的表現。。(延伸閱讀:《一場人為加速的法國政治危機:馬克龍的「政治自殺」,極右翼將首次上台執政?》)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40909-whatsnew-international-france-new-pm/